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鎮江·東南鎖鑰雄鎮大江
與揚州隔江相望的,是另一歷史名城鎮江。鎮江,形勢險要,“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南宋陳亮《念奴嬌》)夏禹時屬揚州之域,周時為周康王所封宜侯的領地,相傳其時因有虞氏封堯的兒子丹朱于此而稱朱方。春秋時,屬吳國,因戰略地位重要,一直是吳越兩國爭奪的焦點。春秋末,歸楚國,改為谷陽。秦統一六國后,鎮江屬會稽郡。據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東巡時,因聽信有人言此地有天子之氣,乃“使赭衣徒三千人,鑿京峴山南坑,以敗其勢”,并將谷陽改稱丹徒(縣治在今鎮江市東面15里的丹徒鎮)。西漢初,丹徒先后為荊王劉賈和吳王劉濞的封地。劉濞發動“七國之亂”被漢景帝撲滅后就是在丹徒被群眾殺死的。東漢末,東吳孫權注意到這里的江山形勢,在今北固山前峰筑一城堡,依古義“丘絕高曰京”名京城。城小而堅,形似甕,又號鐵甕城。“因山為壘,俯臨江津”,此地遂有“京口”之稱。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都城遷往秣陵(后改建業,即今南京),京口因其地理形勢成為國都的門戶。杜佑《通典》評述道:“京口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建業之有京口,猶洛陽之有孟津。自孫吳以來,東南有事,必以京口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業之危立致。”鎮江和南京可謂唇齒相依。
東晉末,孫恩率眾起義,領“戰士十余萬、樓船千余艘”奄至丹徒,進逼建康。晉將劉裕率軍在丹徒與義軍展開一場大戰,孫恩兵敗船退,建康之危遂解。劉裕以建武將軍身份駐扎京口,并以京口為根據地消滅篡晉的貴族桓玄等,兩次出兵北伐,滅了鮮卑貴族慕容氏建立的南燕(在今山東省境)和羌族貴族姚氏建立的后秦(在今河南、陜西等省境),收復了大片失土和洛陽、長安等古都。最后,以禪讓的形式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王朝。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盛贊劉裕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隋統一南北,大將賀若弼也是率軍先占京口再攻金陵而滅陳朝的。
劉宋時,曾設南徐州于京口。隋統一后,改南徐州為潤州。唐代安史之亂后,北方凋殘,朝廷財賦收入全靠南方維持,潤州成為江淮轉輸要地,后置鎮海軍節度使于城中。太和(827—835)、乾符(874—879)年間再修京城,形成子城、夾城、羅城三部分。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一名自此始。據說,其命名是因其地理形勢堪為鎮守之地的緣故。宋室南渡后,長江成為抗金前線,鎮江時時駐扎重兵,控扼江口。南宋建炎四年(1130),這里曾發生著名的梁紅玉金山擊鼓退金兵的戰役。元蒙滅宋,也在鎮江江面進行了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水師大戰。元末,朱元璋克復金陵后即從鎮江南進,消滅了盤踞蘇州的張士誠,再渡江北伐,結束了元蒙統治。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南糧北調,鎮江是長江運河交會的漕運樞紐。明末清初鄭成功發兵進入長江,先取瓜洲和鎮江。其大將甘輝、潘庚鐘等認為:“瓜、鎮為南北咽喉,斷瓜洲則山東之師不下,據北固則兩浙之路不通。”據鎮江不僅“南都(即南京)可不勞而定”,且可“觀釁北都”。近代,西方列強也垂青鎮江。鴉片戰爭后期的1842年,英國艦隊闖入長江,激烈的戰斗就發生在鎮江江面。焦山炮臺的守軍首先開炮迎擊,侵略軍登陸后,鎮江全城軍民更浴血奮戰,殊死抵抗。但終因清政府腐敗和武器落后,被英軍突破防線。英軍隨之包圍南京,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太平天國戰爭時期,鎮江是天京的外圍,始終處于激烈的戰火中。1855年,太平軍曾在著名將領陳玉成的指揮下,于鎮江大敗清軍,解除鎮江之圍,并乘勝擊破天京外圍的清軍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在太平天國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鎮江,雖歷經滄桑,仍有眾多名勝古跡遺存至今。其中著名的有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還有風格迥異的木、鐵、石、磚“四塔”以及“六寺”、“七洞”等。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支提山·不到支提枉為僧
下一篇: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麥積山石窟·東方雕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