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何以國亡自殺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是春秋末期爭奪霸權的兩個君主。公元前494年,夫差與勾踐在夫椒大戰,夫差大敗勾踐,勾踐獻幣求和,奴事夫差。之后夫差北上伐魯,攻齊、晉,爭霸中原。于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魯哀公、晉定公、單平公等會盟,夫差執黃池之會的牛耳,成為中原霸主。但是,事隔十年(前437年),吳國竟被勾踐所滅,夫差自殺。人們不禁要問: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吳國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回答這一問題,即總結夫差失敗的教訓,是很有意義的。
夫差國亡自殺的悲劇,是由于他本身存在如下的問題造成的。
第一,驕傲輕敵,妄自尊大。夫椒勝利后,夫差便驕傲輕敵,妄自尊大。以為越已降服,不足為憂,便昏昏然,集中力量北上伐魯,攻齊、晉,爭霸中原,對勾踐喪失警惕。勾踐則利用這個機會,“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發奮圖強,以雪恥湔恨。從而改變了與吳國經濟、軍事力量的對比,由劣勢轉為強者。對此,夫差不但不覺察,反而受勾踐的迷惑。勾踐針對夫差“仁義”而又驕奢的特點,對夫差百般恭順,竭力奉迎,不但在物質上滿足夫差的要求,而且在軍事上支持吳國爭霸,當夫差舉兵伐齊時,勾踐厚獻禮物,派兵助戰。這樣既取悅于夫差,又疲敝吳國。夫差對勾踐這種一箭雙雕之謀,毫不認識。致使勾踐在公元前482年,乘夫差領精兵赴黃池之會,國內空虛之時,兵分兩路,襲擊吳國,直入吳都,焚姑蘇臺。夫差只得向勾踐求和。這件事還沒有使夫差吸取教訓。仍對越國不作任何戒備,并中了勾踐進攻楚國,以麻痹吳國之計,對越國喪失警惕,使越國于公元前475年,出其不意攻入吳國,圍吳都三年,最后吳國破,夫差自殺。
第二,剛愎自用,賢否不辨。夫差剛愎自用,不聽取意見,分不清奸忠。伍子胥是忠于吳國的名臣,曾幫助夫差父吳王闔廬“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傳》)。夫差即位,又忠心耿耿輔之,并屢進忠言。勾踐在夫椒敗后,使大夫種以美女寶器賄賂太宰伯嚭,向吳王求和,并請求與夫人做吳王的奴仆。夫差欲許之,伍子胥勸阻說:“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同上)。夫差不聽,而是采用太宰嚭的意見,與越平,保存了越國,養虎遺患。公元前485年,夫差聽說齊景公死,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矛盾,夫差欲興師伐齊。伍子胥又勸阻說:“越王勾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伐越),而務齊,不亦謬乎!”(《史記·吳太伯世家》)伍子胥出于對越國國情的觀察和分析,而提出的這一意見是正確的,可是夫差不聽,仍然放任越國而伐齊。還聽信了接受越國賄賂的太宰嚭的饞言,處死了軍事、政治才能卓著的功臣伍子胥,不僅削弱了吳國的力量,而且落入越國的圈套。所以,韓非子說:“吳誅子胥,而勾踐成霸”(《難四》)。削弱了自己,幫助了敵人。
第三,窮兵黷武,不惜民力。夫差憑“神之所使”,而“恃其力,伐其功,譽其志,怠于教”(《墨子·非攻》),利用其父闔廬時積累的財富,大事攻伐,幾乎年年用兵打仗。由于常年窮兵黷武,勞師遠征,人力、財力消耗巨大。加以夫差驕奢淫逸,“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左傳》哀公元年),以致“罷(疲)苦百姓,煎靡財貨,以盡民力”(《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致使吳國內部階級矛盾尖銳,民情鼎沸,夫差的統治風雨飄搖,最后吳國被越國滅亡,夫差“遂自剄死”。臨死時說:“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史記·吳太伯世家》)。雖有所覺悟,但悔之晚矣。
上一篇:吳晗和《海瑞罷官》冤案
下一篇:吳祿貞雄圖未展被害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