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學齡“誤差”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盡管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但人的學齡,是有黃金年華的。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使多少剛剛考上中學的孩子,新書還沒有來得及包上書皮就失去了繼續讀書的機會,陰差陽錯之中,有些人上山下鄉,有些人頂替進廠,有些人當兵入伍。在“廣闊的天地里”,在“革命的熔爐中”,收獲不能說沒有,但十幾歲的少年畢竟是應當讀書而不是應當工作的時候。等粉碎了“四人幫”,重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年近三十,學齡已過,又不得不擠進讀書的人流,去追回失去的年華,去彌補所欠缺的知識,但這樣的年齡又畢竟是應當多工作而不是應當集中精力讀書的年齡。工作、上學、家務三面出擊,苦了自己、累了妻子、誤了孩子且不說,有時候,為了爭得一次學習機會,為了抓緊一點時間自學,還得看一些人的白眼,甚至有時像被人家抓住手腕的小偷一般,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學齡“誤差”所結下的是一顆酸咸苦辣之果,不是那么容易咀嚼的。
當然,學齡“誤差”如果帶給的只是個人的苦澀,那倒沒有多大要緊。實際上,在轟轟烈烈的成人教育中,“很大的成績”掩蓋著這樣一個無情的事實:屬于現代化教育的少,屬于補課教育和文憑教育的多;而這些教育,本該是少年時代就該完成的。由于學齡產生了誤差,國家不得不拿出數額巨大的經費,企業、單位不得不承擔巨大的人力損失,個人也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這些有形無形的損失,往往被人們遺忘了。更嚴峻的現實在于:“文革”時的學子,本當是今日四化建設中的精銳之師,學齡“誤差”,使我們在向四化目標邁進的工農業大軍中,工程技術人才缺乏;缺乏人才,就沒有高效益,更談不上高速度。然而,過去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新的學齡“誤差”又來了。如今不少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輟學經商、退學從業,本該背書包的肩膀,卻挎起了錢兜,離開學堂進了市場,厭學風、退學風席卷校園。
時光不會駐足,今天正在學齡的青少年,二十一世紀該是建設祖國的中年棟梁,而有人卻悄悄從學校流失。揭開明天的日歷,二十一世紀來臨后,該挑大梁的挑不起,該干工作的不得不去上學堂,讓人不禁要問:誰來建設我們的二十一世紀?
為什么在為實現四化而奮斗的年代,竟然會出現與此目標背道而馳的厭學風?為什么在大提、特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今天,大批學生卻流失?實質的問題只一點:知識貶值,人才貶值。對此只是責怪學生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存在決定意識,人們對職業的取向,毫無疑問要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
目前,嚴峻的現實已使全國上下認識到,必須把教育搞上去,并要抓住基礎教育這個“牛鼻子”。但當務之急,是讓該讀書的孩子必須去讀書!不然,由此產生的新一代人的學齡“誤差”,不光是誤了子弟,誤了人才,而且會誤了民族,誤了國家。
上一篇:詩語獨立·讀者焉存
下一篇:說得俏,卻沒想得深——老舍早期幽默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