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明還是表現
1947年冬,為了有力地殲滅敵人,我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部隊轉戰到沂蒙山區桃村待命。敵人以為我軍敗退,集中30萬人馬企圖與我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大沙河阻擊敵人后向鳳凰山轉移,圍殲敵李軍長所屬7個師。戰斗結束后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前鋒偷渡大沙河,切斷敵人退路。敵人想炸壩,材長趙玉敏帶領民兵保全了水壩。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張軍長也束手就擒。
這就是影片《南征北戰》所表現的故事。
《南征北戰》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有獨特的重要的位置。這部拍攝于1952年的影片開創了表現軍事題材的史詩樣式的先河,它不愧是第一部有氣勢、有規模、有風格的軍事題材影片。
后來,《南征北戰》成為許多軍事題材影片的唯一藍本,并出現了只求圖解某種戰略思想的趨向。思想和題材一步步的在電影創作上成為左右一切的東西,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則日趨削弱,這就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
后果當然不能由《南征北戰》負責,但之所以出現圖解戰略思想的傾向,卻在《南征北戰》中可以找到明顯痕跡。后來的影片沒有認真地吸取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卻發展了其不足的地方,所以就引發出那種公式化的東西。
電影評論家鐘惦棐早在1953年就在充分肯定影片成就的同時,明確地指出了影片的不足——
“整個說來,《南征北戰》在刻畫正面人物方面,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群眾方面的趙大娘、趙玉敏、永貴妻沒有展開,部隊方面張連長、李進、王春、劉永貴等人也沒展開。他們自然也給我們以印象,但卻沒有一個個能夠長久地活在我們心中,特別是不能給予人們在精神狀態上以深刻的影響。
這就是我認為《南征北戰》所沒有達到的方面。
把這兩方面湊在一塊說,便是因為《南征北戰》側重從軍事方面去說明戰略思想,卻沒有藝術的動人去表現關系于這一戰略思想得以最后實現的人,因而它就沒有戲。
但是作為一個故事影片,它應該有戲呀!”
可惜,這種一針見血的真知灼見并沒有引起軍事影片創作者的重視。
具體說來,《南征北戰》在塑造敵方時,幾個主要人物是有性格的,相比之下,對我方的描寫則顯得無力。這就是影片重大的缺點——甚至可以說是錯誤。
上一篇:是色情,還是藝術
下一篇:是非顛倒亂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