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的白玉之瑕
徐光啟(1562—1633)是我國明朝末年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在天文、地理、數學、農業、水利、軍事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重要成就。他編篡的《農政全書》是一部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之大成的著作。這部著作總結了我國古代家林牧副各業生產技術和經驗,吸收了歐洲先進科學知識,融進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他主持繪制了《全天球恒星圖》,編制了達130多卷的《崇禎歷書》,是我國古代最完備的天文歷法。
徐光啟有個最大的特點,這就是他處在我國資本主義萌芽,西方科學技術開始傳入的時期,他以敏銳的目光大力主張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他下功夫研究和介紹了國外數學、天文學、地學、水利學等許多方面的知識。《崇禎歷書》就借鑒應用了西方近代天文學和數學成果,從而在許多方面突破了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局限。他還和意大利人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泰西水經》等許多國外科學著作,成為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的先軀。他總結了嘉靖時期倭寇之患的教訓,批評了閉關海禁政策。他說“官市不開,私市不止”,對外人來華要“除盜不除商,禁私販而通官市”加強同國外的貿易往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徐光啟也有他的另一面。他在極力主張對外開放同時,對西方傳入的東西缺乏分析,全盤接受。他對耶穌會士極為信賴,當時一些傳教士來華除了傳播西方科學文化外還進行著殖民擴張和宗教灌輸的活動。徐光啟忽視了后一點,他對天主教十分神往,認為天主教是“格物窮理之學”,可以“補益王化”,并于42歲時在南京加入天主教。他對西方科學知識過分推崇,認為西洋歷法“至為詳備”“可為二、三百年不易之法”。其實,當時歐洲哥白尼的日心說科學體系已經出現,傳入中國的第谷體系(地心說和日心說的折中體系)已經落后了幾十年。但是因為中國沒有自己的翻譯人才,而傳教士又極力隱瞞動搖神學基礎的哥白尼學說,所以新的天文理論尚未傳入中國。徐光啟卻把已經落后的西方天文理論說成不易之論。徐光啟對我國古代一些科技成就評價也失之偏激。他認為我國古代數學“蕪陋不堪讀。”盡管瑕不掩瑜,徐光啟的名子將永遠記在我國科技史上,但是他也以自己失誤告訴我們,見“洋”就頂不對,見“洋”就崇也不對。對外來科技、文化、思想、藝術應該持科學分析態度,學習、借鑒消化、吸收、發展好的東西,摒棄、抵制、批判、改造、反對壞的東西,堅持積極的“拿來主義”,科學的“洋為中用”,否則難免在引進愛因斯坦的同時引進墨索里尼。
上一篇:徐麗仙的未了情
下一篇:徐利治和朱梧槚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