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的自我總結
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在死前二年問侍從皇帝的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代的圣君賢王,功業比他們大,這是為什么?請諸位坦率地談談你們真實的想法。”群臣紛紛歌功頌德,奉承道:“陛下的功德如同天地萬物一樣,無法用語言加以表達。”李世民最后自己作答:“我所以獲得成功,有五方面的原因。第一,古代帝王大多數是嫉妒才能超過自己的人,我看到別人的長處,高興得就象我自己有那樣的長處一樣。第二,一個人不可能什么能力都具備,我總是避開人們的短處,發揮他們的長處。第三,君主提拔賢良的人,喜愛得要抱到懷里;斥退有錯誤的人,討厭得要推到溝里。我尊重賢良的人,也原諒犯錯誤的人,使他們各得其所。第四,君主往往憎恨正直的人,暗中殺害或公開處死。哪朝都有。我即位以來,正直的大臣非常多,對他們我一個都沒有斥退過。第五,自古以來,都是看重中原的人,瞧不起邊疆各族,我對他們同樣看待,因此邊疆各族依靠我如同依靠自己的父母。有這五方面的原因,所以我能獲得今天的成功。”
歷史的局限性使李世民孤立地夸大了個人的成功,看不到群眾的偉大作用,其實以上所述的每一條他都沒有做到家,但是他又確實具備上述五個方面的優點。可貴的是他并沒有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能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貞觀二十二年(648),對他自己的兒子李治說:“你要以古代的圣君賢王為師。象我是不足效法的。學最好的,只能做到中等,學中等的,恐怕只能做下等。我即位以來,毛病多了,身穿錦繡,裝飾珠玉,多次建筑宮殿,犬馬珍禽,不管多遠也要設法弄到手,巡游四方,煩擾百姓,這都是我的大過錯,你可不要學這個,由于我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多,平定了天下,功勞大,利多弊少,人們不怨恨我,功勞大錯誤小,因此能夠保住大業,但是,要說盡善盡美,那可慚愧得很,你沒有我的功勞,卻承受我的富貴,竭力往好處努力,國家還能夠保平安,要驕傲奢侈,那就連自身的生命都保不住,國家治理成功很慢,搞壞失敗卻很快,皇位失掉很容易,穩固卻很難,能不珍惜嗎?能不謹慎嗎?”
一個人自然是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一個人也最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再加上私心、愛面子、懦弱等原因,不敢面對自己的陰暗面,由此導致一個人也最不了解自己,因此自知之明就顯得非常可貴。李世民敢于在自己的兒子面前,進行無情的自我解剖,說明他并沒有被成功和勝利沖昏頭腦。敢于公開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確實需要勇氣,能夠這樣做,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文過飾非的人,其實早已失掉了作人的主心骨,是內心空虛的表現。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世民在說完這番話的一年之后,就溘然長逝了,但是,一代英主的自我總結,卻值得后人在認識自我時深長思之。
上一篇:一代拳星在貧病交加中隕落
下一篇:一代英才崔浩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