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困惑
1987年北京市職業中學畢業生分配遇到了困難。會計、幼教、文秘、檔案、審計等文科專業的一些畢業生沒有接受單位,財會專業到10月還有50%的畢業生分不出去!”
1986年北京市退休、辭職等離崗職工約45000人,1987年職業學校、中專、技校畢業生僅約2萬余人。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思想鞏固,學有一技之長,本應供不應求,何以出現此種局面呢?
(1)“指標”的限制。1987年,國家實行了干部指標計劃管理。勞動人事部給北京市的干部指標是13500人,而這一年大、中專畢業生和部隊轉業干部就達18000人,職業學校畢業生當然輪不上了。本來,大學與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屬同一知識層次,他們的社會職能和從業取向并不沖突,但幾十年來,我們把教授、工程師、教師、醫生、會計、護士以及保育員統統列入“干部指標”范圍內,職業學校“可工可干”的畢業生們自然成了“干部指標”的犧牲品。
(2)不可忽視的經濟因素。國家教委規定,錄用職校畢業生的單位要向校方付培訓費,學制3—4年的畢業生,“身價”約為1300—2200元。于是,許多單位寧愿向社會招工也不去職業學校“買”人,這樣,既省錢又可照顧職工子女就業。至于這些只經兩三個月短期培訓就上崗的新招職工與職校畢業生的素質差距,以及其在未來企業間的激烈競爭的影響,許多領導眼下還考慮不多。
(3)不切實際的從業觀念。北京人從業觀念過高,使學生都盯著旅游部門、國家機關、涉外單位,都要當干部。一個工廠很需幼教老師,由于沒有干部指標,欲把幼師學生作為合同工招進來,但學生和家長不同意。由于缺乏生源,建筑專業職業中學已從6所減為一所。偌大的紡織系統,至今辦不起一所紡織職業中學。此外,職業中學都是近些年才從普遍中學改變而成的,由于財會、外貿等文科專業從師資、教學設備及實習場地都比工科專業相對容易,開設這些專業的學校多,造成文、工科專業比例不盡合理,職業畢業生又形成結構性分配的困難。
上一篇:終南捷徑
下一篇:芝加哥小麥交易所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