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諫之士多悲劇
劉向,原名劉更生,楚元王劉交的后裔,生活于西漢后期,曾事宣、元、成三代皇帝。劉向很有文才,是漢代著名的學者。他出身于宗室,對朝廷一片赤誠,忠直敢諫,不畏奸佞,不避禍難。元帝時期,宦官石顯等人專斷朝政,排擠賢良之士,蕭望之等一大批忠賢被陷害致死;成帝時期,則是外戚王氏掌權,劉漢王朝危如累卵。面對元、成時期朝廷的混亂、政治的黑暗,劉向多次上書直諫,“其言多痛切,發于至誠。”但是,他的直諫得不到皇帝的理解和采納,而是遭宦官、外戚的忌恨、陷害,多次被罷官免為庶人,三次被關入監獄,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終生不被重用。
襄楷,東漢桓帝時人,他好學博古,精通天文陰陽之術。漢桓帝時,宦官專權,政刑暴濫,對此襄楷憂心忡忡,遂不顧個人的安危禍福,自家中詣闕上書,極言直諫。他批評桓帝“拒諫誅賢,用刑太深。”結果書奏不省,襄楷并不畏懼退縮,而是再次上書,指責桓帝寵信宦官,生活奢侈。桓帝沒有接受他的諫責,而是給了他個“違背經藝……誣上罔事”的罪名,將其下獄判刑。
兩漢時期,因上書皇帝,極言直諫而被貶、被免、被刑、被殺的士人不勝枚舉。在中國封建社會流行這樣一句古語:“文死諫,武死戰。”因為武臣的職責是保衛國家,戰死疆場,馬草裹尸是應該的;而文臣的職責是管理國家,諫主之過,陳己之見,因此而被殺也是正常的。能否直諫成為區分忠臣與奸臣的重要標志,因此一些士人從忠于朝廷,為國為民出發,明知君主拒諫,卻依然要諫,明知諫會遭殺,卻依然要諍,書寫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劇。這種看似正常的現象,實質并不正常,忠心直諫理應有好報,反遭殺戮當然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事發生多了,人們習以為常,當作正常的了,這更是悲劇。
直諫之士多悲劇的根源在于封建專制制度。兩漢時期,皇權至高無上,沒有任何力量對其限制和約束,皇帝能否納諫,全在他們明昏、好惡,一旦心生不悅,直諫之士就會遭貶遭免,一旦龍顏大怒,直諫之士就會下獄被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保護他們。如不遇明主,直諫之士只能是悲劇下場。
上一篇:珍珠橋事件
下一篇:真意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