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未盡才
魯迅,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不僅用他匕首投槍般的雜文確立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且廣涉多種文體,寫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散文、新舊體詩和理論文章。他對祖國文學的貢獻,主要在于從內容和形式上做了大膽認真的探索和嘗試,為后來者開辟了新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先生一生勤奮,最后竟未能留下長篇小說傳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其實,魯迅先生心中是早就有創作長篇小說的計劃了。其中的一部擬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并進行了初步的構思。他還打算寫一部象高爾基的史詩性作品《克里木·薩姆金的一生》那樣的小說,內容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四代知識分子的奮斗歷程與命運。他說:“倘要寫,關于知識分子我是可以寫的;而且我不寫,關于前兩代(指以章太炎和魯迅為代表的這兩代)恐怕也沒有人能寫了。”生命的匆匆結束,竟使先生夙愿未了,不然這定將是一部可以為文學史填補空白、增添光彩的著作。
魯迅認為,長篇小說這種體載可以夾敘夾議,自由說話,不妨作為社會批評的直剖明示的武器,因而很有在這里一試身手的愿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一直沒有著手創作呢?一九三三年秋,魯迅在回信答復《申報·自由談》對長篇連載小說的約請時說:“……也很想了一下,終于覺得不行。……我的生活,一面是不能動彈,好象軟禁在獄室里,一面又瑣事卻多得很,……做雜感不要緊,有便寫,沒有便罷,但連續的小說可就難了,……小說我也還想寫,但目下恐怕不行,而且最好是有全稿后才開始登載,不過近幾日內總是完不成的。”現實主義的創作要求作家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反映生活,從真切自然的生活實踐中提煉主題。魯迅先生有豐富的文學創作經驗,自然明白這個簡單道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先生缺少對現實生活的直接觀察和了解,這成為他終究未能動筆寫作長篇小說的主因。
上一篇: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思考
下一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宋代戲曲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