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聲腔難覓跡
我國戲曲到了明代,北雜劇和南戲在音樂上進一步交流與融合,在南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奇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此時各地方出現的戲曲尉稱中有些是在音樂上、演唱形式上以及使用的伴奏樂器與伴奏手法上等方面都受到當地民間音樂與語言的深刻影響,因而在腔調唱法上有著某些共同的特點。人們把這些音樂關系密切的劇種和腔調即稱為某種聲腔或聲腔系統。各種地方聲腔的興起,形成了這一時期戲曲音樂絢麗多彩的局面,開創了以南曲為主體的傳奇。上于南曲流傳地區廣泛,促成了多種聲腔劇種的形成。號稱明代“四大聲腔”的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便是流行于江南各地的主要聲腔。
“海鹽腔”據傳約在明代王德年間(1506—1521)產生于浙江的海鹽地區。據記載這種聲腔的音樂風格幽稚、文靜而抒情,演出時以鑼鼓、拍板伴奏,后又加入彈弦樂器。在《金瓶梅詞話》中就提及海鹽腔的演唱和伴奏形式。湯顯祖的《牡丹亭》問世后,人們評價音樂時說該劇在音調上吸收了“海鹽腔”的風格。人們還稱它是昆山腔興起前南曲的主要聲腔,對魏良輔革新昆山腔以及江西宜黃腔的產生都曾有著重要影響??上н@樣深有影響的一種聲腔曲譜至今無一字存留。只是有人認為后來出現的海寧皮影戲唱腔和浙江甌劇所唱的昆腔中還保存了一些海鹽腔的成分。
“余姚腔”源出于浙江紹興府的余姚一帶,元末明初已經形成并廣泛流行于浙江、江蘇、安徽諸省。但該聲腔的史料記載極少,曲譜也是片紙無存,共聲腔的面貌特征皆無人稽考。一般認為浙江結興的腔調為其支派;也有人認為后來的越劇聲腔與之有關;也有人認為新昌的高腔(調腔)和寧海平調是其后裔等等,都需進一步探究。
“弋陽腔”約在元末出現在江西弋陽一帶,后傳入蘇南地區以及安徽、湖南、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北京等地。音樂精獷豪放,一直保持著民間藝術傳統。它善于將其他諸聲腔的傳奇改用弋陽腔演唱。既善于與各地土語、鄉音結合又善于吸取各地民間音樂的營養。演唱時臺上演員獨唱,后臺眾人幫腔,只用鑼鼓等打擊樂器伴奏來烘托喧鬧熱烈的情緒,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聲腔,對后來清代各地方戲曲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以至后來的高腔系統的劇種或演唱高腔的劇目都與弋陽腔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但這種聲腔的音樂具體是怎樣的呢?“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可見也是無譜可尋,迄今仍未能得識其真面目!
至于“昆山腔”至今存有大量史料與曲譜可供參研,這是研究明代“四大聲腔”的一大幸事。
上一篇:明代坐食民膏的特權階層
下一篇:明代官營金銀礦業的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