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經濟建設上的反冒進
1956年初,中共中央向全國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草案,提出又多、又好、又快、又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反映了中共試圖把注意力轉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建設上來,加快經濟建設的愿望。但在“反右傾保守”的浪潮下,1956年上半年,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傾向。主要表現為:基本建設規模過大,投資增長過快,文教事業發展過快,職工隊伍增加過多過急,財政信貸大大突破了原定的預算。結果,由于不斷提高指標,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和物質的緊張狀態,影響了國民經濟。中共中央注意到這種情況并著手加以糾正。1956年2月,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上及時指出:“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同年5月,劉少奇主持的中央會議確定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6月人大一屆三次會議接受和通過了由李先念報告提出的這個方針。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報》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意見,發表了《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的社論,提出了反對急躁冒進的正確態度和辦法。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堅持既反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周恩來在報告中強調指出: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大會的決議對保守主義和冒進主義作了界定。指出:如果對憑借有利條件較快地發展我國生產力的可能性估計不足,那就是保守主義的錯誤,如果不估計到各種客觀限制而規定一種過高的速度,那就是冒險主義的錯誤,黨必須隨時注意防止和糾正這兩種錯誤傾向。1956年10月,周恩來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做的《1957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的控制數字》報告中指出:1957年的計劃應當在繼續前進的前提下,基本建設還要作適當的壓縮,合理調整經濟部門間的比例,以適應國家的財力和物力。毛澤東在總結發言中,表示完全同意全會所采取的各項方針和政策。1957年1月18日,陳云在全國省市委書記會上,提出了“財政、信貸、物質”三大平衡的思想。根據上述方針,國務院壓縮了1956年國民經濟計劃的主要指標,有效地糾正了冒進現象,緩和了國民經濟的緊張局面,使工農業生產,積極而又穩步地向前發展。歷史證明,1956年提出反對急躁冒進以及由此確定的經濟建設方針,是合乎客觀實際的。但是,1956年初經濟建設上的冒進勢頭并沒有完全遏制住,在一些方面還是冒了。到年終決算,出現了1953年以來的第一個財政赤字年度。尤其是急于求成的思想問題還未解決,在編制1957年計劃的時候,從各部門、各地方匯集起來的指標,仍大大高于保證國民經濟在綜合平衡中穩步發展的實際可能。
經濟建設必須尊重科學規律,急躁冒進常常會欲速則不達。
上一篇:1945年希共交槍的惡果
下一篇: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