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黃花崗·三月黃花沾碧血
黃花崗烈士陵園位于廣州市先烈路,是辛亥(1911)“三·二九”起義殉難的七十二烈士墓園。建于1918年,布局莊嚴雄偉。墓門高大的牌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四個鎏金大字;用七十二塊麻石砌成的金字塔形紀功坊頂上矗立著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額上還刻有章太炎所題“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功坊”古篆,坊后石牌上詳細記載著起義經過。
奇怪的是這七十二烈士陵墓的墓園里,卻有七十三座墓碑。何以如此?其間有一段舊事: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即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向清政府的兩廣總督署猛烈進攻,雙方血戰一晝夜,終因敵我眾寡懸殊,起義失敗,喻培倫等一百多名革命黨人英勇犧牲。清政府為了恫嚇人民,也為了解心頭之恨,下令把革命黨人尸體拋露街頭,不準收尸。事后三天,同盟會地下會員、公開身份是《平民報》記者的潘達徵挺身而出,決心冒死收殮烈士遺體。他四處奔走活動,最后來到仁善堂找到善董,說:“革命黨人慘遭殺害,橫尸街頭已經三日,如果引起國際輿論譴責,對當局政府也很不利。所以希望仁善堂能撥地安葬?!笨偹銊竦萌噬铺毛I出紅花崗旁一片義地。當晚,潘達徵悄悄收集了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查明烈士姓名籍貫,幫著仁善堂來人把烈士安葬了。事畢潘達徵到各報館敦請同仁勿事張揚,然而《國事報》第二天別有用心地登出消息。為此,潘達徵被迫寫出報道,題為“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潘認為黃菊高潔傲霜,正是烈士高尚情操的寫照,故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之后遂成定名。潘達徵去世后,人們感其冒生命危險收殮烈士忠骨的精誠,把他移葬在七十二烈士墓旁,有“潘達徵先生之墓”的墓碑。故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中有七十三座墓。
辛亥“三·二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寫下壯麗的篇章。革命黨人視死如歸、正氣凜然,喻培倫烈士寫道:“頭可斷,學說不可絕”;年僅二十五歲的林覺民烈士,就義前給愛妻的絕筆書說:“吾以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三平寺·三平祖師名天下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黔東南之旅·葛鏡橋·三夢虹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