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沈德潛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詩人。出身清寒,早年科場失利,連考17次均名落孫山。至乾隆四年(1739年),66歲始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詹事,任編修、內閣學士、禮部尚書等。早年以論詩、選詩聞名,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而受賞識。乾隆南巡時,曾賜詩 “玉皇案吏今煙客,天子門生更故人” 給他。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卒于家,終年96歲。賜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牽涉文字獄,被剖棺戮尸,全家治罪。編有《唐詩別裁集》,著有《沈歸愚集》 《說詩晬語》 等。
主要書齋號有: 歸愚齋。
歸愚齋沈德潛出身寒儒,祖上五代均不仕,功名止于廩生、貢生,世代以授徒為生。其父早逝,全家靠祖母和母親每天卷燭心千枝,換點糧食以糊口。13歲時其母又病逝,為此飽受清貧之苦。晚年他中舉后,在京城做官,深受乾隆帝寵幸,于是為父母乞誥命。乾隆帝贈三代封典,并賜詩,其中有句云:“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福。”侍郎錢陳群在旁唱和曰: “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 賜詩與和詩中都巧妙地嵌有他的名 “德潛”,號 “歸愚”,一時被譽為藝林盛事。他遂以韓愈“歸愚識夷涂,汲古得修埂” 之語名其齋。這里的 “歸”,即 “歸宿” 義,“夷涂” 指平坦之道路。全句有歸愚識坦途、大智莫若愚之意。
沈德潛晚年乞歸故里,自署 “歸愚老人”,在歸愚齋中專心著述,選編《國朝詩別裁》,為親友、學子詩文集作序作詩。從其“歸愚”之心出發,他主張詩人立言務須 “一歸于溫柔敦厚”、“怨而不怒”,講求比興“蘊蓄”,不可 “發露”。
歸愚
上一篇:齋號趣談·沈子丞
下一篇:齋號趣談·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