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不同境界不同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一個人有多高的修養,就有多高的境界。修養不同,境界不同,智慧也不同。由此表現出來的待人接物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會不同。所以,一個人的修養,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和風度,對于一個人的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是否能取得成功,活得快樂,都至關重要。
人與人不同,品質有高下之分,層次也有高低,不是所有人都有修養,而修養也不是天生來的,是后天修煉的結果,不是一下子就會有的,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對于注重自我修養的人來說,修養貫穿著他的一生,是他生活不可缺少的功夫。
修養越高的人,待人接物往往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豐富而蘊藉的內心,外化為優雅的氣質和為人處事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修養高的人,一般來說,不僅具備一定的學養,而且人品不俗,風格獨立,謙和有禮,淡泊寡欲,通達寬容,為人處事很有張力,有很高的智慧。說到其智慧,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特別自然。別人看他十分了不起,而在他自己看來,一切十分自然。這就是真正的修養,有境界的、真正達到化境的智慧。
有一次,孔子到呂梁山游覽,看見一男子在那里游水,便趕上去問他:“呂梁瀑布深幾十丈,流水飛沫遠濺幾十里,魚鱉也不能浮游,剛才我看到你在那里游走,以為你是有痛苦而尋死,便打發學生沿著流水來救你。你游出水面,披頭散發,一面走,一面唱,我以為你是鬼怪,但仔細觀察,還是人。請教你,到這深水中去有什么辦法呢?”
那男子說:“沒有,我沒有辦法。水回旋,我跟著回旋進入水中,水涌出,我跟著涌出水面。順從水的活動,不自作主張,這就是我能游水的緣故。”
所以,隨機應變,與物遷移,不固守一端,不固執一辭,而是順應其道,順其自然,所以這個男子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真正的修養和智慧無痕,十分自然,境界高遠,幾至化境,給人以天機玄妙之感。
南先生在說到佛家的般若智慧時,說:“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后,馬上推翻。”
長沙和尚一日在山中小徑上信然漫步,興致盎然。回到寺院門前時,首座問道:“師父,你到哪里去了?”長沙答道:“到山里散步去了。”首座又問:“去到何處?”長沙隨吟一偈:“去隨芳草,歸逐落花。”何等悠然自得的游戲三昧的無心化境。這種境界超越了無功用、無作之作的境界。首座又道:“真是春風得意,長庭信步啊!”道得極為真切,可見底蘊不淺。長沙答道:“勝于秋露滴荷葉啊!”答得也極為巧妙,暗中壓過了首座自以為得意的底蘊。既舒心,又自然,一個與美好的自然化為一體的禪師形象活脫脫呈現在我們眼前。
南先生說“有真修養,真正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這種智慧,當然是修養的功夫得來的。你的修養不同,境界不同,一層修養,一層境界,一層智慧。
上一篇:南懷瑾《以德樹人,得英才而樂之》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修養自己,藝術地生活》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