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銀行了不得
當前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發展經濟道路的選擇問題,中國也面臨著強烈的挑戰。目前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各種“吃”銀行的現象,其嚴重情況已到了“了不得”的地步!各個方面明顯暗里共“吃”銀行,手法各式各樣,手段形形色色。這種“吃”,已使銀行信貸資金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銀行的各種職能,其后果也已到了“了不得”的地步!
國家財政支出用銀行貨款墊支,直接向銀行透支、借款,據統計,在1990年底已達908億元,1991年1—9月就已達126億元,較1990年同期就增長了34億元。財政撥款在1990年8月底統計,全國糧食企業已虧損292億元,也全用銀行墊付。國家財政收入也擠占、挪用銀行貸款,據典型調查,全國每年財政收入中約有5—7個百分點是吞“吃”了銀行貸款。
企業單位由于流動資金不足要靠銀行貸款抵墊,企業單位效益低下、虧損,而“吃”的卻正是銀行貸款。再加上企業庫存積壓,其積壓的也還是銀行的信貸資金。而當國家發行債券保證重點建設工程進行時,有的企業則又用銀行貸款來購買債券,據有人對山西省227戶企業調查,到1989年6月底,僅他們購買債券就“吃”了銀行貸款32萬元。這才是一個省!
職工個人的工資,這些年在生產利潤下降的情況下,其總額卻在增長,幾乎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里“吃”的又是銀行貸款,還有個人借公款,以及在企業虧損的情況下對職工清理欠款的獎勵,推銷產品的獎勵,實際也是“吃”銀行貸款。還有一批個體戶用銀行貸款或經營不善而破產,或揮霍殆盡,使銀行被“吃”,受損數目也不小。
“吃”銀行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經濟現象。我們整個社會必須清醒地看到它的危險性及其可怕的后果。據有關方面統計測算,全國信貸產已隱含大量水份,有近1000億元損失。銀行信貸資產損失嚴重,信貸風險增加,信貸平衡難度加大,負債經營受到挑戰,由于我國負債大部分是居民個人儲蓄存款,而個人儲蓄又以短期性強,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為主要特點,最終容易導致信用危機。無論是財政直接透支,借款,抑或是企業超分配、財政虛收,最后都會迫使中央銀行增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當收入轉為消費,就完全退出了再生產過程。而銀行的信貸資金是需要補償的,把信貸資金“吃”掉轉為消費就會形成生產資金緊缺。目前國家財政困難重重,企業效益低,而個人積累卻在增長,出現了廟窮和尚富的奇怪現象,這種“富”卻也就不是真富了。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在于某些人沒有認識到“吃”銀行的嚴重后果。在于銀行沒有決策權。從中人們應記取的教訓是:國家銀行要堅決維護幣值的穩定,堅持財政、信貸各自平衡的原則。要宏觀調控,微觀強化,強化企業資金收益觀念,硬化企業的預算約束。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企業成本管理和財務管理,做到成本核算完整,盈虧反映真實。要定期專項審計。對于違法要嚴肅處理。要推行專業銀行企業化進程,同時真正實行企業破產制度。由于目前財政拮據,要減少固定資產投資,以防擠“吃”銀行貸款。要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分配關系,使之整個機制穩定健康的發展。
上一篇:“口紅中毒”假說
下一篇:“同十七年對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