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甫·項羽廟》中外哲理詩賞析
為虜為王盡偶然, 有何羞見漢江船。
停分天下猶嫌少, 可要行人贈紙錢。
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兵敗垓下之后,曾打算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亦備船迎接,并且告訴說,江東之地雖小,可是土地有數(shù)千里,人口有幾十萬,也足以值得稱王了。眼前只有我這兒有渡船,劉邦的追兵到江邊也無法渡河。項羽笑道:天要我亡,我還渡江干什么?何況我項籍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西進,現(xiàn)在無一個生還,即使他們愛我讓我稱王,我有什么臉面見他們?他們即使不說的話,我心里能不慚愧嗎?于是和追來的漢兵激戰(zhàn)后自殺。李山甫此詩即是針對這段歷史事實而寫。
“為虜為王盡偶然,有何羞見漢江船。”二句說,戰(zhàn)敗為賊與戰(zhàn)勝為王都是歷史的偶然,何必要羞于見到江邊的渡船呢?劉勝項敗,本是歷史的必然,是由諸多因素所促成的,詩人于此卻避而不談,僅以“盡偶然”三字一筆略過。作者所關(guān)注的是,項羽緣何自刎?依《項羽本紀》所載,項羽原確實打算渡江,可是烏江亭長的停船候渡卻使他在江東父老的憐愛與個人兵敗的對比中羞慚自殺。“漢江”,漢水,此指長江。
“停分天下猶嫌少,可要行人贈紙錢。”二句說,以長江為界與劉邦平分天下尚且嫌少,是不非要等到死后讓人給你的廟宇燒香燒紙才滿意了呢?“停分”,即中分,平分。“贈紙錢”,即祭奠。民間鑿紙為錢,祭祀時燒化給死者,意即供死者所用。作者埋怨項羽未能選擇平分天下的方略渡江再戰(zhàn),卻選擇了身刎烏江的錯誤方略。項羽之死引發(fā)了許許多多后人的議論,其中晚唐杜牧的《烏江亭》和本詩的觀點最為相近,杜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李山甫此作亦是批評項羽不肯渡江,至于能否與劉邦“停分天下”亦另當(dāng)別論,但在渡江再戰(zhàn)與烏江自刎之間選擇后者,作者深為不滿。作者的意見應(yīng)當(dāng)說是可取的。
項羽在失敗面前自刎而死,但卻留給后人許多值得思索的問題。如何對待失敗,每一個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
上一篇:《韓愈·韓愈》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杜牧·題烏江亭》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