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其四》中外哲理詩賞析
誰家第宅成還破, 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 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閑地, 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賤貧夸富貴, 共成枯骨兩如何?
本詩講變化的絕對性。
首聯說,高大的華屋建成了,但它總歸有破敗的一天;親戚、賓客們為今日的顯貴而高歌,但總有一天他們還會為家道的敗亡而痛哭:要之,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著。詩中的“誰家”,言每一家:“何處”,謂處處。意在強調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頷聯曰:昨日還炙手可熱的顯赫之家,今日已是冷冷清清、門可羅雀了。“炙手”,熱得燙手,喻權勢之盛。《新唐書·崔鉉傳》:“鉉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瑰、薛蒙,頗參議論。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瑰、蒙。’”“張羅”,形容冷落。《史記·汲鄭列傳》:“夫以汲(黯)、鄭(當時)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詩言“昨日”、“今朝”,意謂時間變化之速。頸聯言,一向作為墓地的北邙山并未留下任何一塊空之地,東海之波又何曾有一刻停止變化了呢?“北邙”,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東漢與北魏的王公大臣死后多葬于此。“東海”句即滄海桑田之意。喻社會變化巨大。晉葛洪《麻姑傳》:“麻姑(傳說中的仙人)自說云:‘接待以來,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時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矣,豈將復還為陵陸乎?’”尾聯意謂既不要嘲笑他人貧賤,也不要炫耀自己富貴;因為無論貧賤者還是富貴者,最終的結局都是要走向死亡,成為枯骨,這還有什么不同呢?
這首詩特別強調變化的絕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確都在變化著,運動著,不變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此而言,本詩所講的變化是絕對的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本詩為了講變化的絕對性而忽略了變化的條件;另外,它還把兩類(自然界的變化與人事上的變遷)不同的變化有意地混為一談。社會人生的變遷顯然比自然界的變遷要快得多。自然界的變化,特別是滄海桑田之變,往往需要很長很長時間。這里,時間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還應當看到,作者講變化的絕對性,實際上帶有濃重的悲觀色彩。它既是人生的思考,又是官場失意的喟嘆。
上一篇:《白居易·其五》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翁卷·馮公嶺》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