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
一棹危于葉, 旁觀欲損神。
他年在平地, 無忽險中人。
這首五絕寫作者乘船在淮河上遇到風險時的觀感,有深長的哲理意味。
詩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著筆的。“一棹危于葉”,是說一只小船在風浪中顛簸,比一片易于翻覆的樹葉還要危險。也許我們覺得它不如“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富于形象性,但前者重在表現,后者重在再現,是各有千秋的。詩人用樹葉來作比較,大概是從《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變化而來。
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突然由當前推想到未來,由水上推想到“平地”,產生了一種哲理性的思考,詩也隨之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毕雭磉@是作者所要表述的一個生活哲理。但更重要的是,人由水上遇險到平地安居這一處境的變化,意味著從逆境向順境的轉化,而在順境中就有逆境的過來人——“險中人”,作者認為對他們是不容輕視的。因為他們有履艱涉險的經歷,還可能有履險如夷的氣概,以及轉危為安的經驗,這都是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棹危于葉”,說的是個別,“無忽險中人”,則已由個別推及一般,即由對個別具體事實的敘寫,上升到帶有普遍性的理性概括。因此,我們說這兩句閃耀著理性的光輝,也許并不過分。
上一篇:《涵虛亭·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疲馬·宋·梅堯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