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義府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
據(jù)《唐詩紀(jì)事》卷四載:“義府初遇,以李大亮、劉洎之薦。太宗召令詠烏,義府曰……帝曰:與卿全樹,何止一枝!”《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亦載:“貞觀八年,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義府善屬文,表薦之。對策擢第,補(bǔ)門下省典儀。黃門侍郎劉洎、持書御史馬周皆稱薦之,尋除監(jiān)察御史。”看來,李義府能升官,一方面是由于李大亮、劉洎等人的舉薦,另一方面,是由于唐太宗對其詩才的賞識。
的確,這首詠烏詩全用比興手法,托物言志,準(zhǔn)確地表達(dá)了李義府急于求仕的迫切心情。
一、二兩句詠烏的才能,同時(shí)暗逗出烏的怨意:白天,烏鳥在朝陽中亮著烏黑發(fā)亮的彩羽;夜晚,烏鳥伴和著琴聲在幽怨地鳴啼。
那么,這烏鳥又有什么幽怨呢?三、四兩句便和盤托出:上林皇家園苑那么大,有那么多的樹木,為什么就不能借給一枝讓它棲息一下呢?原來這烏鳥感到孤獨(dú)彷徨,無依無靠,無枝可棲。
只寫喻體和喻意,正意(亦即哲理)隱而不露,但又單純明了,毫無歧義,這就是本詩最大的特色。
在封建社會中,也確實(shí)較難遇到像唐太宗這樣開明愛才的帝王,所以當(dāng)他一聽到李義府詠烏的詩句,便立即領(lǐng)悟,毫不遲疑地說:“與卿全樹,何止一枝!”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那種“有能必有用,有德必見收”的理想,也只有碰上這樣的帝王才能實(shí)現(xiàn)。
上一篇:《和晏元獻(xiàn)題中書壁·[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木老人·[唐]梁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