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右曾《登云麓峰望南岳歌》原文與賞析
湯右曾
我聞三神山,遠在東海東。
神山怳惚路難到,世上五岳蟠胸中。
憶臨滄溟倚日觀,九萬曾踏扶搖風。
昨醉蓬萊建羽節,陽景一翳迷高嵩。
西南萬里入羅鬼,似墮幽井窺圓穹。
東還云夢吞八九,張樂已在軒轅宮。
七十二峰青連屬,蒼梧天外云濛濛。
清湘水流環九面,南岳神鎮齊三公。
靈妖物怪藪藏納,丹蕤赤幕光曈昽。
峰峰低昂宛相次,獨有紫蓋爭祝融。
雷泓風穴互開闔,玉書金簡留穹窿。
岣嶁山尖蝌蚪字,人跡欲到路已窮。
使者虛亭花藥繞,山人脫骨云霞通。
似聞綠發有毛女,不少翠羽來青童。
離宮福地入縹渺,目所眺矚攀躋同。
衡陽縣前昔騁望, 壓陣蹇嵼云排空。仙人咫尺俗緣誤,況今百病中交訌。
升高視遠腰腳軟,左右扶掖如衰翁。
道人鐵瓦緬遺構, 拜岳之石高巃嵸。
九嶷清猿怨遙夜,洞庭落日浮孤蓬。
漢女幽蘭冉冉翠,楚妃淚竹斑斑紅。
振衣周覽窮上下,忽與意思爭清雄。
人間擾擾等蠛蠓,慎勿變化隨沙蟲。
君不見回雁峰來八百里,揮手欲駕冥飛鴻!
作者湯右曾,字西崖,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自康熙戊辰(1688) 進士之后,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學上,以文學淵博見重于帝室。其人秉性耿直,每陳諫章,條議井然。且工詩詞,與秀水朱彝尊 (竹垞)并為浙派領袖。著有《懷清堂集》行世。
這首《登云麓峰望南岳歌》落筆不凡,氣勢磅礴; 胸有丘壑,眼無俗塵。通體流暢,引人入勝。全詩起于由遠及近,從虛到實; 歸于由近及遠,從實到虛。如天馬行空,云龍飛駕。出神入化,換骨脫胎。非大家手筆不能臻此!
云麓峰位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即岳麓山,為南岳七十二峰之尾峰。作者登上云麓峰,即聯想到古代傳說東海中之三神山 (蓬萊、方丈、瀛洲) 為神仙所居之處,是路所難到者; 而世上五岳是天下名山,聚集在人們胸中。此處筆鋒一轉,觸及本題。但吐而又含,并不立即直書眼前景物,卻先放開視野,憶及滄海觀日和 《莊子·逍遙游》:“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表示如天使一般,飛舉欲仙,在云翳迷茫中,恍惚登上蓬萊山峰,遙對西南萬里的羅剎鬼方,似乎墮入幽井,只能看到圓形的天宇,大有鞭長莫及之慨。回過頭來,想到湘鄂之間的云夢澤,故借司馬相如《子虛賦》中“吞若云夢者八九于胸中”句以抒胸臆。當其寫到云麓峰上的云麓宮時,便借 《莊子·天運》:“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化其意而用之。至此,方直接圍繞南岳,道出七十二峰青翠連綿以及湘桂交界的蒼梧。繼之以“清湘水流環九面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南岳神鎮齊三公”(《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五岳視三公。”按: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作者用“清湘”與“南岳”排比,并稱之為“神鎮” (山之大者為“鎮”,“神”指岳神),以形容南岳之大、之尊,意在突出主題。連下數句極言南岳蘊藏之富、之奇、之高,以“峰峰低昂宛相次,獨有紫蓋爭祝融”描繪七十二峰主次分明,形象畢備。當水盡,無以為繼; 但其不露痕跡,著筆輕快,使用移花接木手段,以“使者虛亭花藥繞”一句,把斷線風箏巧妙地銜接起來,并借此興嘆其時已不行祭岳之禮,故舊時祭岳使者休息之亭已成虛設,但見花藥環繞而已。運用蜻蜓點水,含而不吐的手法,急轉直下,綴以“山人脫骨云霞通”句,托言成仙之事,由實轉虛,虛中夾實,抒發作者感慨。“仙人咫尺俗緣誤,況今百病中交訌”句,似懷出世之思。“升高視遠腰腳軟,左右扶掖如衰翁。”偶句中一個“如”字,道出了此詩的寫作時間,作者還未進入衰年 (具體寫作時間,本文不擬加以考證)。詩的結尾,概括了帝業興衰,人事代謝,時世滄桑,難于逆料,流露了作者的矛盾心情。他借舜帝南巡死于九嶷,想見遙夜凄清的猿啼聲,感到自己猶如“洞庭落日浮孤蓬”,飄泊無定; 以及漢女幽蘭,楚妃淚竹等等幽怨凄涼的情景,興嘆不已! 益覺“人間擾擾等蠛蠓”,從而引出《抱樸子》載:“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的故事作為警告,“慎勿變化隨沙蟲”。全詩至此已陷入低沉境地、不忍卒讀! 而詩筆倏忽從空而下,創造了一個豁然開朗,超脫塵俗的境界,使哀而不及于傷,竟以“君不見回雁峰來八百里 (相傳南岳以祝融峰為中心,以衡陽回雁峰為首,以長沙岳麓峰為足,其間七十二峰,方圓八百里),揮手欲駕冥飛鴻”二句,懸崖勒馬,驟然收束,使人讀之回腸蕩氣,余味無窮!
上一篇:吳秀美《甘夫人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登岳陽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