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三衢,山名,位于今浙江衢州城北二十五里處;衢州因此而得名,所以三衢也泛指衢州。這首詩,通過紀游描寫了三衢道中的秀麗景色,表現詩人的歡愉情懷。
前兩句交代了此游的時間,點明了行程,表現出濃厚的游興。首句寫明此游的時間背景。“梅子黃時”是農歷五月梅子快成熟之時,這時江南水鄉多雨,所謂“黃梅時節家家雨”(趙師秀《有約》),而今年卻遇上一段“日日晴”的大好天氣,使人覺得神清氣暢。加上梅子艷黃,詩人的心胸也隨之格外舒展,勾起了勃發的游興。詩人以“小溪泛盡卻山行”的凝煉詩句,表達游程中有山有水,水色山光,十分宜人。先乘一葉扁舟,隨溪縱情觀賞山容水情,至船行到盡頭,又改為跋山悠游,欣賞山中美景,領受漫步山道的意趣。
三、四兩句寫山道中所見所聞的景色,表現作者高雅的情懷。來時,指前次來時。詩人不久前已經經過三衢道中,這次是乘興重游。從“綠陰不減”和“添得黃鸝”的暗示中,可知詩人兩次來游時間的轉換,由春天而進入初夏。絕句貴簡,詩人不去支衍“來時”路上所見的景象,只是順筆提及,與此游的景象對照,以突出新鮮感受。同時,選取濃郁的“綠陰”和婉轉的“黃鸝”作為山景的代表,也頗具藝術匠心。道中林木蔽日遮陽,可見山中樹木蓊郁,景色萬千,更何況“綠陰生晝靜”呢! “綠陰不減來時路”,正是表現出詩人一路行來盡是樹茂枝繁的蒼翠景象,概括出“三衢道中”的幽靜景觀。最后,詩人以“添得黃鸝四五聲”作結,更是橫空出奇響的神來之筆。“添得”,是說上次沒有,而這次才有。路,已夠喜人的了,現在又添上“四五聲”婉轉悅耳的黃鸝啼鳴,打破了寂靜,從而產生了“鳥鳴山更幽”的奇妙境界。這一“陰陰夏木轉黃鸝”(王維)之景,進一步反映了詩人途中的佳緒樂趣,比前一次更強更濃,因而更興致勃勃,不窮其景,決不罷休。
詩人選用的景物,富有江南丘陵地帶的景色特征。有水溪、小舟、山巒、山間小路、濃密綠陰;有江南的特產梅子,還有翠叢中黃鸝啼鳴。這都是江南典型風味。詩人把詩情、畫意和音樂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了。詩人對這些景物不加藻飾,更無雕琢,而是情趣的自然流露,描繪的景色,顯得輕快活潑,閑雅多趣。這種風格,誠如宋人趙庚夫所說: “清如月出初三夜,淡似湯烹第一泉”。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東馬塍·朱淑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