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虞·咒詛》中外哲理詩賞析
咒詛的詩,
咒詛的歌,——
咒詛的文學——
怎能寫得盡該咒詛的人生呢?
這首只有四行的哲理詩,撲入眼簾的是強烈的“五四”時代精神。
前三行寫“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是咒詛的文學。咒詛什么?我們要看一看創作實踐。魯迅的作品從開始起就咒詛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郭沫若則在詩歌中以鳳的男性歌喉,發生了對舊世界的猛烈詛咒:“茫茫的宇宙”, “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巴金用他的小說、曹禺用他的悲劇咒詛封建家庭必然解體、舊中國一定會崩潰……。這些新文學在“民主”和“科學”的旗幟下,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呼喚下,把中國幾千年來“膿血污穢的屠場”一般的歷史從頭到尾咒詛個遍,對封建性的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發起了總攻!體現了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
最后一行蘊含著深刻有魅力的哲思。作者站在歷史的峰巔,俯視苦難的大地、悲哀而煩惱的人生,提出了“怎能寫得盡該咒詛的人生呢?”的詰問,是本詩思想底蘊之所在。作者認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所造成的勞苦大眾苦難的人生,是難以用語言文字訴說完的。 “怎能寫得盡”五個字極其沉重地道出了封建王朝罪孽深重的歷史真象。當我們再進一步探究作品的深層意義,就會發現,作者在這里也暗示了,我們的民族如果不能認識到只有改變自己的奴隸地位才有出路,才能解放自己,這將是更加不幸的人生,是更該咒詛的人生。作品充分顯示了社會批判的巨大力量。
這首詩在藝術形式上表現出粗獷、豪邁和直抒胸臆的特點。詩人雖無意于修飾文字,一任感情的宣泄,全詩卻自有情感的內在韻律。前三句為短句,后一句配以長句,節奏有急有緩,詩意由淺入深,灼人的詩句鳴奏出了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上一篇:《王溥·詠牡丹》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黑塞·回憶》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