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文人信佛,使得佛教在中國宏揚光大,同時佛教文化的傳播也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因此產生了一些反映佛家生活的作品,這首詩就是寫作者對禪學的領悟。
原文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②。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③。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④。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⑤。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⑥。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⑦。
注釋
①詣:到。超師:名超的僧人。禪經:佛經。 ②汲井:汲水于井。 ③貝葉書:佛經。 ④真源:真理的本源。了:全然。意思是佛學與儒學中有許多道理是相通的。妄跡:虛妄的事情。 ⑤遺言:儒釋兩道先哲們的遺言。冥:暗合。繕性:修身養性。熟:成熟、精進。意思是以儒釋相合的遺言來修身養性,使自己能找到一條成熟之路。 ⑥道人:超師。上四句寫庭院的幽靜。 ⑦澹然:寧靜的樣子。離言說:心領神會,非語言可表達。悟悅:悟出真諦,感到快樂。
賞讀
前四句寫詩人讀佛經之前的行動。“漱”、“拂”是佛家讀經前表示的動作,寫出詩人的篤誠,中四句為詩人感悟之語。最后六句寫禪院景色及此時詩人的心情。
文人信佛往往發生在遭受大的挫折以后。他們雖然口誦佛號以消煩惱,但是他們往往放不下從前的理想和觀點,于是就拿佛理與儒家哲學作比較,柳宗元也是這樣。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就可說明這點,佛經里說人的希望佛是知道的,可是為什么詩人的良苦用心佛怎么不理會,以致于“世所逐”的到此地來“忘跡”,什么原因讓詩人到這里來修身養性呢?由此可見他是忘不了“經國濟世”的平生愿望。
這首詩讀來有些像講佛論法的佛法詩,柳宗元則是以靜悟佛,以佛比儒,想以此暫忘塵世的繁擾與苦悶,然而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是難忘俗世的。
上一篇:《漢魏六朝詩歌·陰鏗·晚出新亭》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白居易·暮江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