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2。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3。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是思歸望,遠望非春亦自傷4。
【注釋】
1.崔邠(音bin) (754-815):字處仁,清河武城(今山東武城)人,曾任中書舍人,知吏部、尚書銓事等職。鸛雀樓:一名鸛鵲樓,舊址在山西蒲洲(今山西省永濟縣)城西南,黃河中高阜外,時有鸛雀棲其上,故名。
2.檣(音qiang):原義為桅桿,引申為帆船。百尺檣:是說船高、大。汀(音ting)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云樹:高大的樹。
3.漢家簫鼓:據《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劉徹當年到汾陰(當時屬河中府)祭祀后土祠,曾作《秋風辭》,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魏國山河:鸛雀樓所在的河中府,戰國時屬魏國地界。據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文候既卒,起事其子武候。武候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大唐帝國日漸衰微的深沉感慨。
4.歸:一作“鄉”。遠目:猶言“遠望”。
今譯
登上鸛雀樓遠望,
樓西有桅桿百尺的巨船游蕩,
沙洲呀高樹呀都混入了暮色中的蒼茫。
當年漢武帝“泛樓船兮濟汾河”、
“簫鼓鳴兮發棹歌”的雄偉氣象,
早已如流水般逝去;
當年魏武候浮西河而下,
有過“美哉乎山河之固”的喟嘆,
如今只有泣血殘照的夕陽。
往事倏忽已是千載,
真使人遺憾飛逝的時光,
愁緒襲上心頭,
又覺得一日太長。
暮色里的風煙,
都是我思歸的意緒,
極目望遠,
處處皆無春意,
真令我獨自哀傷。
上一篇: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李益《春夜聞笛》原文|賞析|翻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