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琰(1760—1820),乾隆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25年(1796—1820)。颙琰一生作詩甚多,僅次于其父乾隆,可列為我國第二位多產的詩人。當皇子時有《味余書室全集》,存詩3200首;《御制詩全集》存詩12046首;《御制詩余集》514首,總計15760首。颙琰的詩作在題材和風格上都酷肖其父。嘉慶五年,他命詞臣編次了當皇子時的作品,并親自進行了審定,他說:“對于詞義淺陋,無關治道諸作,概刪去弗錄,共計古今體詩三十四卷,約計三千二百余首。”可見,颙琰作詩數目當大大多于此數。在這部分詩作中恭和圣制的內容幾乎占了半數。
颙琰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更為突出,雖敝在炫學,亦足征博雅。如他曾作《讀通鑒紀事本末》五言詩一組,起于《三家分晉》,迄于《甲申鼎革》,進一步發揚了其父貪大務多,不避險仄的特點。
颙琰還效其父作《皇考圣德神功全韻詩》106首,這是一組五言詩,歌頌了其父的文治武功。一組尚不能盡其意,后又以同樣詩題再作《全韻詩》106首。其他如《詠左傳詩》、《讀尚書詩》、《題唐朝名臣奏議》、《題北宋名臣奏議》、《題明臣奏議》等詠史詩也皆長篇巨制,動輒幾十首,上百首。把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氣推向了極點。相比之下,颙琰的詩反映當世的題材少于其父。不過對白蓮教起義一事卻屢見于詩,看來這的確是清廷的心腹大患。
上一篇:書諴《題慎靖郡王山水圖為癯仙作》
下一篇:金啟孮《三家子滿族屯記事(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