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俞明震·宿涼州》原文賞析
云與雪山連,不知山向背。殘日在寒沙,婉孌得月態。群羊去如水,遠色倏明昧。此景夙未歷,垂老臨絕塞。地遠古愁多,草枯殘壘在。天山一線脈,盤旋走關內。流泉滿馳道,千里有灌溉。巍然古重鎮,四郊如擁戴。風吹大月來,南山忽沉晦。莽莽天無根,靜與長城對。
此詩作于宣統三年辛亥 (1911)深秋,寫詩人客宿涼州所見,以及引起的聯想。寫景狀物,凝結著詩人濃烈的感情。時俞明震正在甘肅提學使任上,經常奔波于河西走廊的大漠雪山之間。
前八句著重寫自然景觀。邊塞涼州的深秋時節,極目遠望,高聳入云的祈連山與天上的白云緊密相連,渾然一體,已不能分辨山的正面和背面。每當夕陽西下,可以看到即將沉沒的落日斜輝,映照在遼闊的荒沙上,形成一片蒼莽景色。入夜,則可以盡情領略月籠寒沙的迷茫夜色。成批的群羊,如流水一般疾馳而去,放眼望去,在落日的余暉中忽隱忽現,蔚為壯觀。最后兩句由景及情,說這般西域景色,詩人以前所未見到過,而今已是垂暮之年 (時年52歲),卻來到這遙遠的邊陲地區,得以目睹這奇異的邊塞風光。“垂老臨絕塞”,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蒼涼感情。
中間六句,轉向主要寫社會生活,是由景及情的聯想。這荒僻的 “絕塞”,正是“地遠古愁多” 的境域。自古以來,這里戰爭頻仍,給無數的征夫和思婦造成了無限的愁怨和哀傷。至今,在衰敗的枯草荒叢中,仍可看到古代軍營的 “殘壘”斷垣。接著,詩人以 “天山一線脈,盤旋走關內”為轉折,語意雙關。一個意思是說,祁連山脈,從西方蜿蜒而來,入嘉峪關,經酒泉、張掖、武威等地,綿亙千余里。另一個意思是,祈連山脈一帶,嘉峪關內外,如今都是在大清帝國的版圖之內,今大,這里已經是“流泉滿馳道,千里有灌溉”,到處是流水潺湲,廣闊的地面上都可以引水澆田,從事農耕。詩人寫此詩時,已是辛亥革命的前夕,腐敗的清政府,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是,作為一個地方的學官,他還不得不對自己供職的政府給以一定的粉飾。對此,今天的讀者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六句又回到寫景。古城涼州,在四野的擁抱中巍然高聳。秋夜的寒風,從西域古國大月氏的方向吹來,令人感到涼意襲人。城南的山巒在朦朧的月色中隱約可見。寂寥無邊的夜空,與嶙峋靜臥的萬里長城默默相對,使邊塞古城的深秋月夜充滿了靜謐而沉悶的氣息。
上一篇:古詩《屈大均·客代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厲鶚·宿龍門山巢云上人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