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1)。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2)。借問啼者出,“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歿(3),后母憎孤兒。饑寒無食衣,舉動鞭捶施(4)。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上冢察故處(5),存亡永別離。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6)?”傳告后代人,以此為明規(7)。
【譯詩】駕車出了北門外,馬因負重不肯前馳。下車猶豫徘徊不前走,抬手折下枯楊枝。回頭聽見丘林之中,傳來噭噭的悲啼。借問啼哭的人,“為什么你這樣傷悲?”“親母舍異我離開人世,后母很憎惡我這孤兒。挨餓受凍缺衣少食,動不動就揮動木棍子。骨頭消減肌肉殆盡,身體就像枯樹干皮。把我藏在空屋子中,父親回來也不能曉知。上墓地察尋生母的墳塋,母子一存一亡永分離。親生的母親怎可見到,淚水涕流聲音啞嘶。舍棄我在這里,窮困哪有限止?”記下它傳給后代人,以它作為教訓戒規。
【解析】本詩記敘了一個受后母虐待的孤兒的悲慘遭遇,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孤兒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憐憫,同時有力地鞭撻了迫害者的無情無義的不仁行為。詩的一開頭,作者借交代自己出行的一個小小細節“馬樊不肯馳。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為本詩制造出一種抑郁、愁悶、悲切的氛圍,引出了要敘述的故事,自然合理。正因踟躕折枝,才不自覺地聽到丘林中“噭噭有悲啼”。用借問作承接,以與孤兒答問的形式,鋪敘了他悲哭的因由,這是全詩的重點:親母死后,后母憎惡,致使他饑寒交迫,挨打受罵,才出現了肌膚皆枯的慘象。他不但失去了母愛,苦遭折磨,連父愛的溫暖也一點兒也得不到了:“藏我空屋中,父還不能知。”虛偽的后母奸詐已極,背著父親虐待孤兒,越發使孤兒想念生母,因此才到塋地。他悲憤欲絕,涕泗滂沱,聲音都哭啞了。“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更是字字血聲聲淚的悲憤呼號——死難,活更難!實際上,這是對那個戰亂社會的控訴與抗爭。孤兒的悲憤而凄切的訴說,打動了詩人的同情心,因此,詩人滿懷憐愛、同情之心,引申開去,告誡世人不可如此虐待孤兒。本詩沒直接寫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而是在人們家庭生活中,擷取了一個小小的側面,以家庭悲劇之小,見社會慘痛之大。生動地反映了動蕩年代的人民真實生活和時代特征,可謂匠心獨運。另外,作者把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以鮮明的藝術形象、凄冷的場景,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經典《馬草行》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高陽臺·西湖春感》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