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櫓
草遮回磴絕鳴鑾,云樹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干。
這一首,《全唐詩》作《華清宮三首》其一,《萬首唐人絕句》作《華清宮四首》其三。詩中寫華清宮的荒涼景象,表現出一種無言的感傷。前人對于此詩多稱賞之語,如敖英《唐詩絕句類選》云:“離宮凄寂之景,描寫入神,奚啻詩中有畫!”
首句“草遮回磴絕鳴鑾”,從華清宮的磴(石階)道寫起。這是登山下山往回的必經之道。昔日,正當唐朝隆盛之時,皇帝曾多次游幸此地。特別是到唐玄宗時,他更是經常住在這里。這樣一來,華清宮的磴道自然經常有人打掃整修。然而現在呢?入眼便是“草遮”二字。這二字極富特征,它說明華清宮的磴道上不僅僅是生有雜草,而且是雜草叢生,多而且大,已經把磴道給“遮”住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絕鳴鑾”。“鑾”,指系在馬勒或車前橫木上的鈴。“鳴鑾”,此指皇帝出行。“絕鳴鑾”,是說皇帝根本就不到這里來了。這一句系自為因果句,又是因果倒裝句。“絕鳴鑾”是因,“草遮回磴”是果。作者特意將因果倒裝,目的是讓讀者由“果”想“因”,作深長之思。
次句“云樹深深碧殿寒”,緊承首句,由磴草寫到殿樹。“碧殿”,從末句可知,此指長生殿。驪山華清宮的宮殿,極為雄偉巍峨。白居易《長恨歌》云:“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但由于皇帝長時間不來,這些宮殿旁邊的樹木,已經長得高聳入云,故稱“云樹”;這些“云樹”已經把驪山上高大的宮殿深深遮掩。一個“寒”字,語意多關。首先是點明時令,當在秋天,此有末句“人倚玉欄干”可證。其次,說明皇帝久久不來,若大的宮殿久無人住,自然充滿清寒的氣氛。再次,昔日這里有皇帝常住,自是一片繁鬧景象,而今人去殿空,自然使人感到心寒。
以上二句寫驪山磴道、華清宮殿,均為白晝之景。三句“明月自來還自去”,將筆一轉,寫驪山夜景,并逗出結句“更無人倚玉欄干”。驪山夜空的明月,以前是“自來還自去”,現在仍然是“自來還自去”,這看來并沒有什么變化,但以前“明月自來還自去”時,還有“人倚玉欄干”,而今卻是“更無人倚玉欄干”!陳鴻《長恨歌傳》云:“玉妃(指楊貴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之曰: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秦人風俗,是夜張錦繡,陳飲食,樹瓜華,焚香于庭,號為乞巧。宮掖間尤尚之。夜始半,休侍衛于東西廂,獨侍上(指唐玄宗)。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此獨君王知之耳!’”這自是昔日“人倚玉欄干”的情景。這里的“人”特指唐玄宗與楊貴妃。當然,在明月之夜,唐玄宗與楊貴妃“倚玉欄干”的情景是極多的,并非僅此一次。而現在“更無人倚玉欄干”的“人”,自然也是特指唐玄宗與楊貴妃。今非昔比,物在人亡,自然令人感傷,黃叔燦《唐詩箋注》云:“就明月言之,猶太白‘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意。”
人們常稱詩中的關鍵字詞為“詩眼”,以此窺視全篇,則全詩洞然可解。那么,這首詩的詩眼便是“無人”二字。正是由于“無人(沒有唐玄宗、楊貴妃)”游幸華清宮,才使得“草遮回磴”,樹掩碧殿。那么請問:為什么“無人”呢?因為“玄宗在位歲久,倦于旰食宵衣,政無小大,始委于右丞相。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陳鴻《長恨歌傳》)。及至楊貴妃得寵之后,更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他經常在驪山游樂,“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長恨歌》)。以致最終釀成了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安史之亂,落得個玄宗西幸蜀地、貴妃賜死馬嵬的悲慘結局。時隔不久,唐玄宗也郁郁而死。二人既已先后死去,華清宮中自然也就“更無人倚玉欄干”了。這首詩可以稱為因果結構,即末句為因,前三句所寫驪山磴道、華清宮殿及夜景的凄涼冷落景象,全是“無人”的結果!這是詩的字面含意。由此我們還可以再深入一層來想,即為什么“更無人倚玉欄干”呢?于是,唐玄宗的荒淫誤國便是因,而“更無人倚玉欄干”則是果;不僅如此,而且全詩四句都成了唐玄宗荒淫誤國之果!此正所謂“含不盡之意”者。“詩貴乎如此,若使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詩人玉屑》引《苕溪漁隱叢話》)
上一篇:崔櫓《華清宮四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櫓《華清宮四首(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