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則
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聲高木葉飛。
近聽始知雙櫓響,一燈浮水夜船歸。
詩題作“即事”,全詩像一篇寫景的散文,它沒有事件,但卻有一個完整、明晰的場景。
詩的前兩句是遠遠地聽到和看到的,“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聲高木葉飛。”“竹根”,在句中直譯應是竹子的根部,竹的底下一截,其實意思是竹林深處。兩句大意說,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溪水西邊的竹林深處傳來陣陣犬吠之聲,棲息在溪邊的群雁似乎也受到了什么驚擾,突起一陣鳴叫,叫聲越來越高。由于雁群騷動,震動樹葉紛紛飄落。這兩句是鋪墊,寫出靜夜之中不明究竟的自然界的一陣騷動不安。后兩句寫出引起騷動的原因。“近聽始知雙櫓響,一燈浮水夜船歸。”慢慢從這場喧鬧中聽到劃水的櫓聲由遠而近,逐漸地,高掛在桅桿上的那盞燈也看清楚了,燈光冉冉移向前來,原來是一艘船深夜歸來。
詩很短,只寫了一個變化著的場景,但寫得層次清楚,細膩有致。作品中的我在溪水東,聲音產生于“隔溪西”,時間已經是深夜,本來萬籟俱寂,才會那末清楚地分辨出:先是犬吠,后是雁聲,再朦朧地見到樹葉紛飛,再后才聽到櫓聲。船是沿著溪水前來的,而溪水又是曲曲彎彎的,所以船要到近處才看得見。詩用語精確、傳神。比如,他不說竹林深處,而說“竹根吠犬”,既精煉也非常準確,靜夜中聽到遠處狗叫,這聲音不可能“甚囂塵上”,明明確確是在竹下端、地面上。“湖雁聲高”,是因為雁群離聽者近。可見船沿溪流一路行來,逐次驚擾了兩岸生靈,先引得狗叫,后招得雁鳴。再如“一燈浮水”,當然不是僅僅一盞燈出現在水面上,而是暗夜之中船看不清,醒目的只有這盞燈,一個“浮”字,寫活了船上的燈冉冉前行的狀態。
全詩只寫了一個變化著的場景,主要由聲音構成。先前“木葉飛”是朦朧的。只有最后的燈光才是明鮮看到,這也就是引起一切聲音的原因。詩雖然寫得是許多嘈雜的聲音,但反映的卻是寧靜,是平平常常的農村生活和人們的辛勤勞作。四圍沒有聲音,是因為人們白日勞作,此刻休息了。這只船引起聲響,也是由于還在勞作。作者題作“湖村庵即事”,看來,他夜宿湖村庵,聽到、見到這樣一個場面,頗有感觸,用細致清新的筆記下了“事”,也寄托著他的感想。這時已是元末,偏僻的江南水鄉百姓仍然為溫飽,辛勤勞作。但大局能容他們安居嗎?此夜所見的寧靜的鄉間生活,就更顯得珍貴了。
這首詩是《元詩別裁》補遺的最后一首,選取它,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上一篇:陳孚《博浪沙》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沈明臣《凱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