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性之
涌金門外柳垂金,三日不來成綠陰。
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春已深。
一位哲人說過:樸素自然是最高的美。還有一位哲人說過:用最淺顯、最明白如話的語言道出生活中某一個方面的真諦的人,他就是天才。
貢性之的這首小詩就具有樸素自然、明白如話的特點,任何一個粗通文化的人都可以讀懂它的語言,領(lǐng)會它的涵義。它道出了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曾有過的體驗和感受,但又并不是每個詩人都能用這樣淺顯、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dá)出人人都有的共感,在人人心中喚起如此親切的感應(yīng)和共鳴。
柳垂金線,這是歷代詩人用過多次的比喻,它形容初春的柳絲,剛出吐出鵝黃的、小小的嫩芽,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如同垂著一條條金色的絲線。貢性之這句詩的妙處不在這比喻本身,而在于把它和“涌金門”這個特定的地名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就使這個陳舊的比喻獲得了新的形象性特質(zhì):涌金門外由于有了這一樹樹垂金的柳絲,使這里名符其實地涌蕩起金色的波瀾,從而顯示出它特有的春光美。“三日不來成綠陰”這句詩即十分準(zhǔn)確地道出了世代人的普遍感受,我本人幾乎每年春天都有這樣的體驗,我是多么喜愛那在春風(fēng)中搖曳的、金線般的柳絲呵,但眨眼間,它就失去了那可愛的鵝黃,變成一條條綠色的柳帶,由此我十分嘆惋春光流駛的急速和迷人春色的易逝。貢性之的這句詩一語道破了我曾不知多少次有過的悵惆和遺憾。后面兩句更像是詩人脫口而出的“天籟”,它極其典型地顯露出詩人的童心(每一個真正的詩人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雖然它深諳人生的險惡和悲歡):他將折取一枝入城去警悟那在紅塵鬧市中熙熙攘攘地為生計奔忙而忘記了春天的人們,讓他們知道光陰荏苒,春色已深,以喚起他們對春光的珍惜。這樣,這兩句純真至極的心言靈語中便孕含了一道啟迪性的理性之光:只有超越擾嚷人生的人才是領(lǐng)略、珍愛春光的主人。
詩人為失落春光而遺憾、驚心,然而更多的人尚不覺春色已深,詩人豈非眾皆醉而獨醒者歟?眾人能被詩人喚醒而共去珍惜春光嗎?這就是這首看似淺顯如話的小詩給我們的深沉而悠長的啟迪!
上一篇:王冕《白梅》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朱希晦《寄友》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