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盧照鄰的這首小詩,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前兩句:“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寫作者此時所見到的曲池中的荷花,芳氣四溢,花葉繁盛,美艷而又充滿生機。后兩句:“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則因今日滿池荷花之盛而擔心其衰落飄零。
照理,花開花落,本屬自然,作者之所以于勝景中生哀情,固然是因為作者愛之彌深、惟恐其失,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因為作者有著難以抑制的身世之痛和由之而生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據史載,盧照鄰年少的時候,以博學能文著稱,初為鄧王府典簽,很受愛重,甚至被比作司馬相如,以后卻僅當了一任益州新都尉就華蓋照命。先是閑居洛陽遭橫禍下獄,雖賴友人救護得免,又染風疾,到長安附近的太白山學道治病,又服丹藥中毒,手足俱廢,以至徙居陽翟具茨山下,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筑墳墓,偃臥其中。《新唐書》本傳載他自己的話說:“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武)后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其自號幽憂子,并終因忍受不了人生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自投潁水而死。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才華和志向都比較高的人遇到不得意的事,其痛苦比一般人更深,盧照鄰大概就屬于這種情況吧。這首詩悲涼的調子雖然主要基于作者個人的人生遭際和生活體驗,但這種對外在環境的畏懼和對前途的憂慮,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反映了封建士子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普遍心理,這或許是更值得注意的。
本詩托物言志,為中國詠物詩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稱道者大致有兩點:一是詠花詩最易落入精雕細刻、鏤金錯彩的細微描寫套路,本詩寫曲池荷,雖
上一篇:嚴武《軍城早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顧況《宿昭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