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衣傾鬟風露前。
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
全詩所描繪的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宵達旦歡聚的風俗組畫。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萬物萌發著勃勃生機,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塊,舉行踏歌晚會,直至月落烏啼,才肯散去;第二天兒童們來此游玩,拾到了她們丟失的花鈿。每幅畫面,都洋溢著歡樂的激情。
詩的發端,詩人抓住三個極其美麗的意象造句:第一是“新詞”,踏歌者情懷激越,神采飛揚,自編“新詞”,即興抒懷,令人神為之振;第二是“婉轉”,他們用當地流行的傳統的民間小調歌唱“新詞”,音調委婉,十分悅耳動聽;第三是“遞相傳”,一人帶頭高歌,接下去一遞一句地搶著唱,氣氛異常活躍而熱烈。“歌唱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第二句緊接著寫舞,“振袖傾鬟風露前。”踏歌的青年男女們應著歌聲、按著腳踏的節拍翩翩揮袖起舞,隨著歌聲的抑揚,發髻前傾后仰,直歌舞到風起露下。夜已深,天轉涼,環境已并不那么宜人,而踏歌者們歌舞的熱情不減,這就從反面落墨,活畫出踏歌者的心態,說明他們已完全沉浸在狂歡的海洋中,不知時間的推移。
“月落烏啼云雨散”。好景易逝,盛會不長,不覺明月西下,烏啼頻傳,一派凌晨氣象。歌朋舞伴,只好罷歌綴舞,懷著余興紛紛散去,由于他們仍沉緬于歡樂的回味中,身外一切事物都無心檢點,這就為第四個畫面提供了素材。“游童陌上拾花鈿”,從側面補足歡會的熱烈情境。“花鈿”是女郎們的首飾。心愛的“花鈿”,遺失陌上,尚不自知,被早晨在陌上游玩的兒童拾去玩耍。結合第三句“云雨”典故運用,其言外之意是耐人尋味的。
劉禹錫《踏歌詞》四首,這無疑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寫踏歌歡會,狀景狀情,十分酣暢淋漓,而遣詞造句,備極華贍,卻無堆砌之痕,令人百讀不厭。
上一篇:劉禹錫《秋風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