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
溪山雨后湘煙起, 楊柳愁殺鷺鷗喜。
棹歌一聲天地綠, 回首浯溪已十里。
雨前方恨湘水平, 雨后又嫌湘水奔。
濃于酒更碧于云, 熨不能平剪不分。
水復山重行未盡, 壓來七十二峰影。
篙篙打碎碧玉屏, 家家汲得桃花井。
魏源,清中葉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海國圖志》是我國歷史上較早并系統地介紹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名著。除此之外,魏源自稱他的詩歌“十詩九山水”,在他的《古微堂詩集》中保存了大量的山水詩。《三湘棹歌》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三湘棹歌》共三首,分詠資湘、蒸湘和沅湘。關于“三湘”,史說不一,通常的說法有兩種:一說“至永州與瀟水合曰瀟湘,至衡陽與烝水合曰烝湘,至沅江與沅水合曰沅湘”,另一說以瀟湘、資湘、沅湘為三湘,其中的資湘是指資水與湘水相合而言。魏源是湖南邵陽人,家在資湘邊上,故于詩前小序中說: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資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資湘亦名瀟湘,《水經注》不言瀟水,而柳宗元別指永州一水為瀟,遂以蒸湘為瀟湘,而三湘僅存其二矣。予生長三湘,溯洄云水,爰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鄉國之思。
由詩前的小序,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三湘的沿革十分熟悉,且對故鄉山水深深地眷戀。這種眷戀和熱愛之情在《蒸湘》詩中表現得更加濃郁深沉。
《蒸湘》共十二句,每四句一韻,在內容上也是以四句為一個獨立的層次。第一層的四句是總寫蒸湘煙雨和夏日蒸湘風光。雨后的溪山分外青翠、蔥蘢,薄薄霧氣象一抹輕煙籠罩著湘江上下,給蒸湘的風景又增添幾絲朦朧和神秘。“楊柳愁殺鷺鷗喜”,是以擬人的手法,襯托著寫出夏日雨后的江岸風光。一場夏雨,摧折了江岸的楊柳,可是,夏雨也給江邊的水鳥帶來了涼爽和清新。它們在雨后初晴之際展動翅膀,引頸長鳴,與殘柳的“憂愁”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這風景如畫的江上行舟,自然是心曠神怡,別有情趣。竹篙撥水,歌聲陣陣,舟行如飛,轉眼就過了浯溪。浯溪,在湘江西岸,距祁陽縣城約兩公里,自唐以來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之地。三、四兩句雖屬虛寫,但“回顧浯溪已十里”一句,渲染了詩人留連湘江美景的心情:船行太快,轉瞬而過,美不勝收的蒸湘風光還未能很好的領略,就已經船過浯溪了。
第二層四句專寫湘江之水,以雨前雨后湘水動態,描繪出迷人的湘江。夏雨之前,湘水平靜地流淌;夏雨之后,眾水匯合,湘水奔騰咆哮,一瀉千里。后兩句呼應前文,這平靜流淌的江水,“濃于酒更碧于云”,它濃得象一杯醉人的酒,它綠得象天邊的一片云。那奔騰咆哮的江水,“熨不能平剪不分”,它奔騰的波浪是無法熨平,也無法剪斷的。作者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雙重比喻,把迷人的湘江比作祖國大地上一條熨不平、剪不斷的彩帶,也暗喻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湘江之水熨不平,詩人的鄉思也熨不平;湘江之水剪不斷,詩人的鄉情也剪不斷。“熨不能平剪不分”一句,把全詩的“鄉國之思”推上了高潮。
第三層總寫蒸湘兩岸的風光。遠處,山重水復,衡山七十二峰接踵而來:祝融峰、天柱峰、紫蓋峰,山山雄偉;蓮花峰、芙蓉峰、煙霞峰,峰峰秀麗。詩人沒有正面寫蒸湘兩岸山峰起伏、重巒疊嶂,仍是緊扣湘水,寫七十二峰在湘江中的倒影。舟行飛快,這倒影如同迎面撲來。一個“壓”字,寫出了衡山七十二峰的雄偉奇崛,也寫出了詩人對眼前應接不暇的壯麗景觀的贊嘆。近處,篙槳翻動,碧綠的江水翻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好象是在打破碧玉的屏風。江邊的人家依江而居,在江邊汲水、洗衣,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桃花盈開的季節,往往是春水上漲的時候,因此古人把春汛之水稱為桃花汛或桃花水。詩中的“桃花井”顯然是化用了桃花水的典故,把湘江之水視為自己家的井園之水,既是訴說湘江給人民帶來的種種便利,也是進一步表達詩人對湘江的家園之思。
魏源一生到過許多地方,曾刻有小印稱“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每到一處名勝之地,就題辭歌詠,留有詩篇。魏源的山水詩,不重在刻畫描摹山水景物,而是善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山水情思,借以抒發他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郭嵩燾稱其山水詩“奇情詭趣,奔赴交會”,這首《蒸湘》就可見其山水詩風之一斑了。
上一篇:《三峽歌·宋·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衢道中·宋·曾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