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十五諷詩書
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
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
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
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
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
晚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
解佩襲犀渠,卷帙奉盧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終。
摹擬古人的作品叫擬古。鮑照有題為《擬古》的組詩八首。這首詩是《擬古》詩的第二首,主要擬阮籍的《詠懷·昔年十四五》和左思的《詠史·弱冠弄柔翰》。全詩的主旨是通過敘述自己棄文從武的過程,來抒寫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慨嘆。
“十五諷詩書”以下十句為詩的前半部分,著重寫自己的才能和理想。既然是要表述自己懷才不遇之情,那么,就必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與“志”,將其寫透。這里,詩人從五個不同的方面來鋪敘才干與懷抱。 “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二句寫治學。上句以《詩》、《書》代學識的淵博,一個“諷”字寫出對《詩》、《書》的嫻熟,下句是說工于文辭,以“靡不通”反襯其對各種文章的精通。 “十五”當不拘泥于實數,是說少年。《論語·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阮籍《詠懷》詩: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左思《詠史》詩: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這些都是說少年時立志習文,既博且深,很有功底。 “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二句寫入世。 “多士”,《詩經·大雅·文王》: “濟濟多士。”孔穎達疏: “謂世顯之人。”此處指眾多的達官顯宦。詩人才20歲時,就興致勃勃地踏入社會,參謁顯貴,漫游京城。秦宮,指西京之宮殿。“飛步”一詞不僅描述了他邁著輕快矯健步伐的神態,更表現了他向往功業的欣喜心情。 “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二句寫修養。 “側睹”,從旁邊看到;預,同“與”; “預見”,隨同他人一道看見,這都是自謙之詞。詩人深知“虛心”對一個剛人世的人的重要,因此,他有機會讀到古代君子的論著,決心致力于道德品行的修養,希望自己具備古人那樣的品格、風度。 “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二句寫辯才。 “兩說”,這是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載魯仲連說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一次,魯仲連來到趙國,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說趙尊秦昭王為帝,他就去責問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閉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秦將聞之,后退五十里。另一次,田單攻聊城不下,魯仲連就將信用箭射人城內,信中分析燕將處境,那個燕將得信后就自殺了。“舌端”,謂舌辯的機鋒,指辯才,本自《韓詩外傳》“避辯士之舌端”句。 “五車”,形容書多,可裝五車。《莊子·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用“學富五車”來形容讀書之多。詩人用上述典故來比喻自己的辯才有如魯仲連,能使對方辭窮,舌為之結;其學識淵博,著論精辟犀利,辯說時就能使文士們理屈,筆為之挫。詩人在渲染學識、品德、辯才的基礎上,進一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二句寫志向。白璧貺,以白璧相贈。此用莊子不肯受相的典故。據《鮑參軍集注》引《韓詩外傳》載,楚襄王曾派人持黃金千斤、白璧百雙去聘請莊子為相,莊子不許。聊城功,指魯仲連作書破城的功勞,齊欲賜給他官爵,他不受而去,逃隱于海上。這兩句是活用典故,借以表現自己功成不受賞的高尚抱負。詩人熱切希望建功立業,然后象莊子、魯仲連那樣不受財貨、官爵。這兩句可謂全詩的最強音。經過這樣的點睛之筆,詩人的身影就顯得更高大了,他熱望抱負得以舒展而不貪圖受賞的心情,得到了更準確的表現。這兩句是效法“古人風”的具體體現。其胸襟坦蕩,言詞駿邁,有如左思“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正顯示了詩人的高風亮節。
“晚節從世務”以下六句為詩的后半部分,主要寫詩人不得已棄文從武。 “晚節從世務,乘障二和戎”二句是說到了晚年,詩人參預世務,治國為政,還去鎮守邊疆要塞,以和鄰族。 “解佩襲犀渠,卷帙奉盧弓”二句具體寫棄文就武,脫下文士的服飾,穿戴上武將的甲胄,甚至連盛書卷的書袋也用來裝弓箭了。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終”二句是說棄文從武實屬迫不得已,但不知今后的下場怎樣。“始愿”與“古人風”相呼應,詩人深感自己早年志愿不得實現。“力不及”三個字寫得委婉含蓄,從字面看,似說自己沒有能力實現初愿,實際上是說棄文從武乃迫不得已,是阻于時勢,這是不能由自己改變的。而從武的結果如何?卻難以預測。看來詩人對當時重武輕文的風氣是有所批判的,其中流露了對個人遭遇不滿的情緒。 “安知今所終”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詩人最終的命運,是在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中為亂兵所殺,結束了他悲劇性的一生。
這首詩用典很精當。劉融齋《詞概》說: “詞中用事, 貴無事障。晦也,膚也,多也,板也,此類皆障。”詩人諳熟此道, “兩說窮舌端”連續四句用典,含義明確、深刻,自然切當,絕無牽強附會,也避免了直說,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擬古|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擬古九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