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東田
戚戚苦無驚,攜手共行樂。
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
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這是一首紀游的詩篇。題目揭示了所游的地方是東田。東田在鐘山下,即今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據《何氏讀書記》記載: “齊武帝時文惠太子立樓館于鐘山下,號曰東田,太子屢游幸之。”《梁書·范云傳》也說: “齊文惠太子,常出東田觀獲。”又,《文選》李善注《游東田》,說: “眺有莊在鐘山,東游還作。”
開篇敘述出游的原因: “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戚戚,憂慮,愁悶不解的樣子;悰,樂;無悰,沒有樂趣。詩人說自己平日憂慮無狀,愁腸百結,悶悶不樂,就和朋友一起,攜手同游, 到山水田園中去尋歡作樂。此二句寫因無樂而要求尋樂,說明了出游的原因和心理背景。古人以游春登山賞景為尚, 隨著春去夏來,出游活動漸趨稀少、停歇,而謝朓之游東田,時已初夏。何義門曾加評點說: “節候已過,強事登望,正以見其戚戚無歡也。”謝朓雖出身于世家望族,但在統治階級交錯復雜的內部矛盾斗爭中,常有大禍臨頭的預感和驚恐,他之被陷,死于獄中,年僅36歲,說明他的憂懼是事出有因的。
“尋云陟累榭,隨山望菌閣。”由無歡而尋歡,于是就有出游,就有尋云陟榭,隨山望閣的活動。詩人同友人一起,在尋求云霞的縹緲變化之中,一步步登上那重重疊疊的臺榭,又隨著山巒的蜿蜒盤曲和高低起伏,遙望那菌蕈一般華美的樓閣。陟,升也,登也。一陟一望,兩個動字寫出一邊攀登,一邊觀望的游山活動,把游人一登一望的主體感受與客體形象緊密地結合了起來,起到了對景排憂的作用,在云山榭閣的自然風景陶冶下,暫時消解了“戚戚苦無悰”的惡劣心情。
“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暖,昏暗而不清晰的樣子; 阡阡,同芊芊,樹木繁茂生長的樣子;生煙, “別開生面”的“生”,有“新”的含義;漠漠,散布的樣子。此二句寫遠處的樹木蓊蓊郁郁,生長得十分茂盛,迷迷茫茫地連成一片,看不十分清晰;從樹林中飄起新的煙霧,繚繞浮動,別開生面,紛紛地散布開來,在隱約中更見縹緲神奇!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二句寫近處景物:游魚在水底戲游,時不時地碰動那生長在水面的新荷,嫩綠的荷葉、半綻的花苞,紅中帶粉,每每怯生生地搖曳起來;春殘之后,樹枝上尚未凋謝的花朵,因被飛散的鳥雀碰撞而默默地掉落下來。描寫初夏風景, 如新荷、余花,一“動”一“落”,十分傳神;魚戲荷動,鳥散花落,前因后果,交代照應,了了分明;而魚、鳥、花、荷,互相穿插,既概括了動、植物的生態變化,又表現了觀賞者的愉悅心情和對自然界濃厚的觀賞興趣。何義門評點說:詩句“透出春去,仍自新綺”。《峴傭說詩》評說“謝玄暉名句絡繹,清麗居宗……其秀氣成采,江郎五色筆尚不能逮,唐人往往效之,不獨太白也。玄暉變有唐風,真確論矣。”胡應麟說“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二句,與晚唐詩“調不同而語相似”,大概是說它既有唐詩的意境, 又含宋詩的理趣吧?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末二句寫作者因游賞東田山水而有所懷。游東田歸來之后,還十分懷戀那里的云山湖水、花鳥樹木,所以連醇香的春酒都不想喝,而引頸回望那東田一帶的青山和城郭。這是總括起來,進行抒情,表現了詩人對東田山水的熱愛與沉醉。結尾以“春芳酒”反襯“青山郭”誘人的魅力,同時也照應了開頭的“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說明只有自然山水,才能排遣心頭的憂患,而使人忘懷得失。
據《南齊書·謝眺傳》記載:謝眺“長五言詩”,與謝眺同時代而稍后于謝朓的詩壇領袖沈約常說: “二百年來無此詩也。”可見其對謝眺的崇高評價。鐘嶸在《詩品》中稱贊謝眺的詩作: “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鐘惺在《古詩歸》中說: “玄暉以山水作都邑詩,非唯不墮清寒,愈見曠遠。”《游東田》詩,皆可當之而無愧也。
上一篇:渡河北|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游仙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