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月
大江闊千里,孤舟無四鄰。
唯余故樓月,遠近必隨人。
入風先繞暈,排霧急移輪。
若教長似扇,堪拂艷歌塵。
古往今來,一輪明月曾引發了無數詩人的詩思。南梁詩人朱超的這首《舟中望月》,就是一首較好的詠月五言詩。
詩的首聯緊扣題面“舟中”,準確地告訴了讀者,詩人所處的位置、環境——寥廓的大江之上,一葉孤舟之中。本來,江面之闊應是一種十分壯觀的景象,倘若再有千帆競發,就更會令人歡欣鼓舞了。然而,此時江上只有詩人乘坐的一葉孤舟。夜色朦朧之中,小船在空蕩蕩的江面上漂泊,宦游在外的詩人從舟中四望,所見唯有茫茫一片。其處境之寂寞冷清,心情之孤單凄涼是不難令人想象到的。詩的第二聯引出月。此時此刻,唯一能使詩人得到慰藉的,是那高懸于夜空的明月。這月,與詩人昔日在故居樓頭所眺望的是同一輪月,是那么令人感到親切,而且那么通達人情。你瞧,船行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好象有意識地要給寂寞的詩人以安慰似的。身處大江孤舟之上的詩人,此時唯有月亮可以寄托他的情思,因此,詩人的全部注意力也就集中在那誘人的明月上面了。
詩的三、四兩聯即寫詩人的望月所見和所感。三聯寫所見。詩人的觀察是十分細致的:當大風將至的時候,明亮的圓月周圍總要繞上一輪大圓環,顯得那么壯美;而當云霧飄浮的時候,月亮又象在云中急行似的,它推云排霧,時隱時現,顯得那么匆匆,那么神秘莫測。詩人先寫了一個靜的月亮以顯其美,接著又寫了一個動的月亮以顯其靈。人們都知道,空中圓月雖然是動的,但所動速度極緩極慢,通常情況下肉眼很難一下子看出。只有在空中有云而風吹云動的時候, 由于月亮周圍的云彩迅速移動,才會給人們造成月在匆忙前行的錯覺。詩人捕捉住這一自然現象,運用擬人的寫法,一個“急移輪”,就讓月亮似乎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動了起來,這樣就賦予了月亮以靈性,使其更加令人神往了。末聯,詩人一反通常比喻方式,不以月比扇之圓,而以扇之形喻月,他希望那空中明月永遠圓似團扇,正好用來拂去人間的艷歌俗塵。月有陰晴圓缺,即使永遠圓似團扇,它也不會去干涉人間事物的,可見,詩人的希望是無法實現的。然而詩人的心愿畢竟是美好的,倘若人間潔凈如晴空,文壇和詩壇也不被艷麗的俗塵所浸染,那末詩人也就不會在宦海中碌碌往還,也就不會在吟詩作文時感到孤寂憂愁了。
上一篇:至廣陵于馬上作|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艷歌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