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會昌四年(844)至會昌六年在池州(今安徽貴池縣)任刺史。在任時,于九月九日重陽節,與朋友張祜一起登上貴池縣東南的齊山。他一半是因在朝被排擠,一半是因在京城俸不敷出,以致長期外放;看到社會弊端百出,但自己許多經國治世的謀策又不能見用,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此日登高望遠,把酒臨風,不禁感慨系之,寫了這首登高抒情之作。
首聯寫登臨時節的物候與友伴。九月九日正是深秋時節,這時秋高氣爽,征鴻剛剛南去,江水清澈如鏡,秋山、秋樹、秋空、秋雁,空間中的一切屬于秋天的物色,都在江水中留下了影象。在這明麗的秋色中,杜牧與好友張祜攜酒登上了齊山的翠微亭。杜牧在開頭一句中,即把此地的秋景寫得十分強烈鮮明,雖然后七句中再無景色渲染,人們讀來也并不感到缺少什么了。
第二、三兩聯是實寫登山后遣愁的游樂,充滿了自作曠達的意味: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塵世”句用了《莊子》里的典故,但是屬于取意的活用,字面即可看懂,是說人生難有多少歡快之日。“菊花”句寫的是滿頭插菊花,表示曠達。 “但將”二句是說,此日應該喝得大醉,才不辜負九日登高佳節;而登臨高處則不必因見落日余光而悵恨人生遲暮。這四句詩從直接意義上來看,好象作者想得很開通,早已看破紅塵,在多重矛盾阻難中早已能應付自如,不牽心神了。其實,后面卻隱藏著更深沉的東西;只是這種深沉東西的表露,卻是一種強顏歡笑的方式,屈抑的心意滲透在曠達的語言和行為中,因而只要有歡笑,有曠達的言行,就同時有深沉的愁苦表露。這比一般直寫更有動情力。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結束句,句中進行了廣泛的概括。其中有對中間四句詩寫的那些內容的意義揭示,即人應該達觀地對待生活,在不利的處境中不能總是愁懷繾綣,郁郁寡歡,所以逢歡當笑,遇節當樂,不應讓對往昔的悵恨,代替應有的曠達。此外,其中也有對于長期歷史經驗的概括。他從歷史上許多人的經驗中感受到,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想把自己的謀策變成皇帝的施政所本,那向來是很難的。二十多歲時他寫感懷詩,以“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作結,這是志士憂國,無處寄達。而多年以后,他游蘄州的蘭溪,由自已的遭遇而想到了屈原,寫出“楚國大夫憔悴日,應尋此路去瀟湘” (《蘭溪》)的詩句,借以寄托感慨牢愁,吐露對于世路崎嶇、朝政腐敗的不滿。使杜牧失望的是,自己不論怎樣憂近慮遠,都是空費苦心。此日齊山登高,他從古人遭遇到自己的經驗,感到“動哀吟”于事無補,因此則不如看開一些,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其實人是受現實制約的,要建立一種超存在的意識是不可能的,杜牧這樣曠達之語,終究也不過是說說以自慰而已。
上一篇:李頎《送魏萬之京》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