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又題《近試上張籍水部》。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風氣極盛,他們希望通過行卷,能被稱揚、介紹于主考。本詩作者平時向水部郎中張籍行卷已得到賞識,但臨考前他仍不放心,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寫了這首詩獻給張籍,征求意見,以祈攜助。這是此詩的本意。詩采用喻體,構思巧妙。作者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以新娘初次拜見公婆前的喜悅而又惶恐的心理,比喻自己臨考前的不安和期待。
如果撇開“本意”,僅就“閨意”來鑒賞,這也是一首完整而優美的愛情詩。
詩的首句寫成婚。“洞房昨夜停紅燭”,“洞房”即新房,詩人用“洞房”、“紅燭”這些字眼,渲染出新婚之夜的熱烈氛圍。“停”,中止。即平常我們說“停電”、“停水”的“停”。停即“止”,但“停”含有“當中停止了一段”的意思。詩中的“停”引申為“熄滅”。本來,洞房里的紅燭是通宵達旦點著的,可是這位新娘夜里把紅燭吹熄了——到凌晨起來梳妝時才點亮。為什么“昨夜洞房停紅燭”呢? 詩的第二句作了回答:“待曉堂前拜舅姑”。古代媳婦稱公公為“舅”,稱婆婆為“姑”。古代風俗,新婚的第二天清早,新娘得隨新郎去拜見公婆。這位新娘因為想著天一亮就得去“堂前拜舅姑”,所以把洞房花燭也給吹熄了——以免燭光太亮影響睡眠而誤了早起。事實正是如此,第二天她起了個絕早,點亮紅燭,以充分的時間進行梳妝打扮。我們不難想象,這位新娘子那繁忙、緊張的情景:眉毛畫了擦,擦了又畫;羅裳試了又換,換了又試。太花哨了怕欠端莊,太素樸了又怕寒傖。怎樣才合公婆眼中的時宜?她實在沒有把握! 妝罷,她只好向從小在公婆身邊長大的新郎征求意見了。這就是詩的最后兩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低聲”兩個字用得極好。它微妙地刻畫出新娘子的嬌羞神態和她那繾綣情意。妝罷“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這花一般美的媳婦,難道公婆還會不滿意的嗎?這溫柔的“低聲”里,充滿嬌羞,充滿幸福。然而,萬一得不到公婆的歡心,這紅燭洞房還有她的駐足之地嗎! 這膽怯的“低聲”里,我們還分明感受到新娘子心靈深處潛伏著的謙卑與隱憂。
漢魏民歌《焦仲卿妻》中,蘭芝由于不中婆婆的意,便犯了封建禮教中婦女的“七出”之條。《大戴禮記·本命》說:“不順父母,去。”《禮記·內則》也說:“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封建社會似乎不是為丈夫娶妻子,而是給公婆找媳婦! 公婆不滿意,媳婦便會喪失她在家庭中駐足的地位。而且,在封建社會,媳婦要使公婆滿意又是多么難哪! 《聊齋·嬰寧》里,嬰寧連“善笑”、“愛花成癖”也會惹得婆婆不滿,被斥為“憨狂”,受到“呵之”。封建社會媳婦與公婆的這對矛盾,正是詩中主人公幸福之中潛伏著隱憂的“根”;沒有這矛盾,這首詩就不可能產生了。
用動作、行為細節刻畫心理活動,是本詩寫作上的一個特色。契訶夫認為: “在心理描寫方面也要注意細節。……最好還是避免描寫人物的精神狀態;應當盡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狀態能夠從他的行動中看明白。”(《契訶夫論文學》第27頁)這首詩即通過外在動作泄露人物內心的隱微,從而揭示作品主題。
上一篇:《無名氏·鎖南枝》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蘇庠·阮郎歸》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