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綬《隆中十景》
成化年間,錦衣百戶吳綬以荊南道觀察使的身份,來到襄陽,參與征剿流民起義的軍事行動,期間,他重修了隆中書院,并寫下了《隆中書院記》和《隆中十景》詩,其中《隆中十景》詩以五律的形式描寫了隆中十處景點。
三顧堂
賢人隱巖穴,帝子再三尋。野處終身志,雄談濟世心。
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千載稱魚水,高風冠古今。
三顧堂是明代成化初年吳綬在宋代三顧門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紀念堂,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作隆中對。這首詩題詠三顧堂,全詩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吟詠諸葛亮隱居隆中,皇叔劉備三顧茅廬,吟詠諸葛亮隱居時樹立終生大志,與劉備交談時展露興漢決心,肯定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褒獎了劉備禮賢下士的英明。后四句為一層,先以寫景過渡,所寫山隱路轉、樹木蔥郁的景象,既是實景,寫出了三顧堂所在之靜謐,乃高人隱居之所,也暗喻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遇合之美名萬古長青,故而尾聯直言“千載魚水情,高風冠古今”。
六角井
庵前存古甃,云是漢時穿。周潔廚中物,靈通地底泉。
流香來一脈,遺澤永千年。良夜涵明月,光澄六角天。
六角井是諸葛亮宅院中的飲水井,此詩即吟頌此井。詩的首聯寫草廬前留存一眼井,傳說是漢代開鑿的,信筆寫來,起得平穩,像長者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中間兩聯寫井水用來洗潔食物,寫井水直通地底泉眼,井水甘甜,流淌千年,皆平平道來,不用典,不用華麗辭藻,顯現出平淡的詩風和雅潔的情趣。最后一聯將這種淡雅之氣推上高潮,堪稱名句,晴朗的夜晚,明月投映在井水中,波光粼粼,映照著井壁,“涵明月”是俯視,“六角天”是仰視,俯仰之間,描繪出一幅靜謐高雅的景象,透露出作者對此井的熱愛,對諸葛亮的敬慕。
古柏亭
古柏陰深處,先生結草亭。千嶂云外綠,百尺雨中青。
地底龍蛇蟄,祠前翠葆靈。恍如三顧日,雄論許誰聽?
這首詩首聯化用杜甫“丞相祠堂柏森森”的句意,奠定全詩憑吊諸葛亮遺跡的莊重之情、敬畏之意。中間兩聯寫景,遠處翠綠的森林,延及天邊云端,近處高大的柏樹在雨中越發碧綠,地底潛聚龍蛇之氣,祠前草木青翠茂盛,視界開闊,碧綠養眼,美不勝收。尾聯寫作者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恍惚回到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傾聽著諸葛亮縱論天下形勢。此詩藝術上的特色有三。首先遣詞用字恰當,首聯嵌入詩題“古柏亭”三字,中間兩聯對仗工整,皆不顯斧鑿痕跡,可見作者有一定遣詞用字的功底。其次,善于寫景,中間兩聯所寫景物,遠近高低,層次分明,綠、青、翠,色澤明麗,整幅畫面具有層次美、色彩美,更重要的是所寫景物突出了翠綠這一主題,象征著諸葛亮浩氣長存、萬古長青,寄托著詩人對諸葛亮的敬畏之情,可謂景中有情,景中有真意。再次,全詩結構分明,首聯點明所詠之物,頷聯、頸聯瞻景憑吊,尾聯征引史事,既是中間寫景的自然延伸,又是照應首聯的有意之舉,此種結構雖為登臨詠懷詩歌之常用,但此詩依然寫得很好。
躬耕田
食力安生業,山前數畝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烏犍。
東作思無逸,西成望有年。后來持此術,伯業富西川。
與吳授其他九首詩以寫景開始不同,此詩首句以議論開始,奠定了全詩議論說理的基調,因為只有自食其力才能安定生活、成就事業,所以諸葛亮就開墾了山前數畝農田。中間四句寫田間勞作的場景,烏犍指耕牛,東作是春耕的意思,西成指秋天莊稼成熟。最后兩句再次議論,諸葛亮憑借這段躬耕苦讀的經驗積累,輔佐先主成就偉業,造福于蜀漢,這樣就使諸葛亮躬耕隆中的意義由維持生計上升到韜光養晦、積累經驗、成就事業的高度。
梁甫巖
半山巖石好,梁甫昔時吟。出處關成敗,興亡自古今。
云埋萬丈地,德著百年心。今日登臨者,唯聞野鳥音。
這首詩首聯寫景,并用嵌字法嵌入詩題“梁甫巖”三個字,看來吳綬頗喜用此法。《梁甫吟》是詠“二桃殺三士”典故的,頷聯上句“出處關成敗”,可以理解為《梁甫吟》詩的出處是詠嘆一個關乎成敗的故事,也可以理解為諸葛亮的出仕與隱居關乎一生成敗,但以下句“興亡自古今”的“自古今”來看,兩者都有,詩人正是由梁甫巖想到梁甫吟,由“二桃殺三士”想到諸葛亮的悲劇,才發出“出處關成敗,興亡自古今”的感嘆。頸聯寫梁甫巖隱沒在萬丈云深處,諸葛亮品德澤被千百年,巖石雖在,吟者作古,寫景中帶有物是人非之感。尾聯寫如今登臨此地,惟聞鳥鳴,同樣在抒發造化弄人、物是人非的深沉感嘆。
抱膝石
躬耕田上石,一片綠生苔。長得風云護,曾延將相來。
用非高臥榻,名重讀書臺。李廣休輕射,長留曲澗隈。
這首詩吟詠一塊石頭,但卻寫得饒有情趣,且揭示出了抱膝石的文化意蘊。描寫位于躬耕田上方、長著綠苔、得風云呵護的抱膝石曾經將諸葛亮招引來,石頭不能用作臥榻,但卻因為作了諸葛亮的讀書臺而名垂天下,正可謂石不在妙,偉人用之則名。尾聯寫得更是有趣,詩人勸李廣不要射石,讓它長留在溪旁,活用李廣射石典故,透露出作者對抱膝石的喜愛之情。隆中為歷史文化風景區,游隆中既不重看山,又不重看水,而重在憑吊歷史,體會其中的文化底蘊,獲得精神上的洗禮。吳綬即從抱膝石中體會到了諸葛亮苦讀勤學的精神,故而愿長留此石,令后人觀瞻。
老龍洞
泉深巖穴古,時有老龍眠。門掩云中石,功成澗下田。
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欲覓英雄跡,高風尚宛然。
此詩重在寫景抒情。老龍洞景點雖小,但卻被吳綬寫得別有洞天:古老的巖穴,幽靜的泉水,當年有老龍眠于其中,洞口石間,云霧飄動,水流澗下,灌溉農田,整條溪澗青草茂盛,碧羅懸掛。詩人目睹老龍洞自然會想到時人稱之為“臥龍”的諸葛亮,何況此澗是當年諸葛亮引水灌溉農田之處,所以說諸葛亮的身影宛然如在眼前。
小虹橋
溪水流祠下,橋橫一丈余。曲通樵子徑,榮過帝王車。
水漲蟾蜍沒,云閑螮蝀舒。騷人風雪里,漫策覓詩驢。
諸葛亮隱居隆中時,有沒有小虹橋,已無從考證,小虹橋的最早記載出現在《三國演義》中,而小說寫小橋、流水、松篁是為了營造一個隱逸世界,用環境描寫烘托諸葛亮,小說寫黃承彥騎驢過小虹橋,吟誦詩句,也是在為諸葛亮出場作鋪墊,并非史實,所寫其景其事都不可信,小虹橋是后人根據小說虛構的景和事造出來的,其目的正如吳綬《隆中書院記》所云“造其景,慕其人”。該詩先寫小虹橋的三個方面,橋的位置:祠堂下方;橋的寬度:一丈余;橋的普通:連通打柴人的小路。后寫小虹橋的三個優點:帝王走過的榮耀;水漲云閑的幽境;騷人覓詩的雅興。作者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了小虹橋的普通而又不尋常的特點,流露出對小虹橋的喜愛之情。
半月溪
山灣溪亦繞,一曲湛寒流。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玦浮。
淮陰空把釣,尚父漫垂鉤。靈物此中有,難將香餌投。
該詩首聯寫山環水繞,溪流清澈,起得普通,未見精神,然而頷聯寫景,頓見靈氣,出句“月照玻璃缺”,視角在月,是由月見水,“玻璃缺”暗含“半月”之意;對句“水涵玉玦浮”,視角在水,是由水及月,“玉玦浮”盡顯溪水波蕩之景,景幽情諧,且對仗工整,用語雅潔,堪稱名句。頸聯和尾聯,寫溪中映有月亮這個靈物,但是,即使有韓信、姜尚的釣鉤,也難有香餌能將其釣起,用典卻以戲謔口氣出之,顯得活潑靈動,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半月溪的喜愛之情。
野云庵
英雄千古宅,僧舍靜相依。野色堆紅葉,溪云鎖翠微。
斷碑書往事,殘磬響斜暉。行客祠前過,如瞻羽扇揮。
只看題目,野云庵就是一個超凡脫俗之地,而該詩正是突出了野云庵的這點精神。僧舍幽靜,伴以古宅,襯以紅葉,掩映在青翠的山腰深處,映襯在火紅的夕陽之下,時不時地飄來陣陣磬聲,宛如人間仙境,令人遐思聯翩,禁不住想起當年居住于此的諸葛亮。
在藝術上,該詩有四個特點,一是善于著色,紅葉、翠微、斜暉,色彩明麗,搭配得當。二是以動襯靜,殘磬響聲清脆入耳,如敲在人心上,但卻又給人山林僧舍極其幽靜的感覺。三是章法精妙,頸聯的“斷碑書往事”照應首聯的“千古”,“殘磬響斜暉”襯托首聯庵的“靜”,前后勾連照應,頗為巧妙。四是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格律嚴謹,語言清新,情景交融,堪稱名句。
上一篇:《公安三袁的襄陽行事和作品》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吟詠襄陽典故》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