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個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
改革開放之后,武漢竹枝詞如雨后春筍,琳瑯滿目。我們先從癡迷竹枝詞的沙月說起。
一、沙月
研究武漢竹枝詞,“沙月”這個名字繞不開。
沙月,本名陳榮華,女,1953年出生,武漢黃陂人,現居東湖高新區。武漢市政府專項津貼專家。在瘦弱文靜的外表下,沙月有一顆堅強務實的心。她是一名精力充沛、行動力很強的女性,這從她擔任的眾多主要社會職務中就可以看出來。她是武漢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布衣參事團隊成員,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楚鳳詩社社長、武漢市文化遺產協會竹枝詞學會會長。她曾任教育部特聘專家評委,武漢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湖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禮儀學會理事,武漢市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武漢市教育學會儒家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武漢市作協會員,武漢市家庭教育研究專家,武漢金橋投資管理集團教育總監、香港金橋國際文化教育集團教育總監,金橋沙月竹枝詞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
沙月17歲開始執教中學,多年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筆耕不輟,出版專著兩本、小說兩部、詩集兩本,各種獲獎和發表論文計有上百萬字。她是“君子課堂”的創立人,著名儒學工作者,資深培訓專家。近年來,下社區、進機關、到學校、入企業,講座上百場,激情親和,反響熱烈,聽眾計有十萬之眾。她還是武漢地方民俗知名學者,以保護武漢戰爭遺址、保護和傳承武漢竹枝詞文化資源著稱。沙月擔任武漢市政協委員期間曾提出過100多個提案,大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而在這些文化遺產中,沙月最關注、最投入的莫過于屬于武漢的“專屬記憶”——漢口竹枝詞了。
沙月與竹枝詞結上緣分,始于20世紀90年代游覽位于白帝城的劉禹錫公園。那次休息時,沙月發現公園長廊壁墻上滿是篆刻詩文,她邊走邊讀,為之深深著迷。當時她并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三峽竹枝詞碑墻。回到武漢,她在武漢圖書館查閱文獻發現,這種詩歌體裁為竹枝詞。而武漢地區早在清朝時期,余姚詩人葉調元一人就吟唱了292首,以七絕的樣式,卻不追求奧雅,用百姓話唱百姓事,且大量采用漢口方言記錄武漢的歷史變遷、風情民俗。以其鮮明的地域特征,被稱為“漢口竹枝詞”。工作于武漢圖書館、有“武漢活地圖”之稱的徐明庭曾整理校對注釋編輯《漢口竹枝詞》《民初漢口竹枝詞今注》等書。徐老說,展開每首竹枝詞,便是漢版“清明上河圖”。這個比喻,沙月深以為然。沙月遂與徐老成了忘年交,徐老曾感慨地說:“搶救漢口竹枝詞,我們是第一代,你們是第二代。”
盡管前輩為保護和傳承武漢竹枝詞這個文化品牌做出了艱苦努力,但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好多武漢人不知其為何物,延續漢派文化這一文脈舉步維艱。
2004年1月,時任武漢市政協委員的沙月提出了“沿河建漢口竹枝詞碑林,提升武漢文化品位”提案。直到2008年,她不斷調研、充實這項提案。按照沙月的提案設想,在當時剛完工的漢江江灘上修建“漢口竹枝詞碑林”主題公園,市民游覽江灘的同時也是徜徉在漢口竹枝詞的“清明上河圖”中,每一轉身都是一幅絢麗的風俗畫,“在有綠化的同時,也可以傳承文化”。武漢電視臺錄播的《傳承漢口竹枝詞》的專題采訪片,上報到中央電視臺,當年還被評為優秀獎。后因種種原因,提案辦理受滯,但提案的社會影響卻很大。除了20多家媒體競相報道,沙月更在乎的是民間的反映——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漢口竹枝詞”。2005年以來,一些新開辦的飯店還將“漢口竹枝詞”作品作為店堂裝飾的主題。2014年,硚口民權路一個建筑工地將竹枝詞噴印在圍墻上,以展示老武漢的文化氛圍。
主題公園暫時擱淺,但沙月沒有停止宣傳武漢竹枝詞的腳步。2006年,她在新浪建立了一個名為“竹枝詞廣場”的博客,作為自己創作新武漢竹枝詞的基地,同時發表關于研究漢口竹枝詞的雜談,這逐漸成了全國第一家竹枝詞研究資料收集相對完整的資料平臺,至今仍是全國竹友與沙月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沙月創作的新武漢竹枝詞漸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60多首作品入選《中華當代竹枝詞選》等,相關研究論文被《和諧》《武漢文史資料》等刊載。“竹枝詞廣場”引來眾多“竹友”與她探討竹枝詞的奧妙。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打開博客,回復竹友們的留言評論。參與的人是多了,但她還是有一點遺憾:這些鐵桿竹友大多年近古稀。而漸漸有一些年輕的朋友拿自己寫的竹枝詞來給她看,她不禁有些失落:這哪里是竹枝詞,分明是打油詩。“這說明關于竹枝詞的創作規律還不夠普及,大家了解得還是不夠。”她說。2011年2月19日,沙月再次提交社情民意:《熱愛家鄉,傳承優秀地方文化,開發校本課程》。建議研究普及漢口竹枝詞常識、舉辦專題講座、開展專題競賽等。最重要的一條是,開設《漢口竹枝詞》選修課程,編輯《漢口竹枝詞》(普及版)校本教材,讓青少年有機會接觸、了解這珍貴的“專屬記憶”。“這是最重要的活態保護。我好希望也有小‘竹友’啊。”沙月如是說。提案最終仍沒能獲得理想中的回應。但這年8月召開的一次會議卻堅定了沙月的信念。
二、竹枝彎彎
2011年8月26日上午,沙月邀請市文史專家徐明庭,民俗專家萬文武,國家非遺評委、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姚偉均,武漢電視臺新聞部編輯侯紅志,硚口區文史辦主任章頌平、錢錦貴,武漢圖書館地方文獻專家杜宏英,湖北省少兒出版社編輯湯瀅濱,詩人黃春元、姚泉名等人在武漢圖書館二樓多媒體會議室召開了一次“‘武漢竹枝詞工程’項目計劃論證會”。
會前,沙月總結前些年推廣竹枝詞的經驗和教訓,結合當時的新形勢,認真草擬了一份《武漢竹枝詞工程項目計劃書》。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計劃書:“本項目以清道光年間葉調元原著《漢口竹枝詞》為基礎,將所作的相關資源開發為基礎。相關資源開發有竹枝詞學會,《漢口竹枝詞校注》修訂,《羅漢民國漢口竹枝詞校注》修訂,連環畫《葉調元的故事》,撲克牌《漢口竹枝詞精粹》《月湖竹枝詞精粹》等;長篇小說《月兒盈盈》《竹枝水戀》《葉調元〈漢口竹枝詞〉原文譯文對照本》《沙月竹枝詞》,漢口竹枝詞廣場,漢口竹枝詞商標、葉調元商標,漢口竹枝詞論壇,《漢口竹枝詞校本教材》等,進行產業化運作,產生經濟效益。”項目眾多,可謂面面俱到,這也是沙月首次正式提出組建“竹枝詞學會”的構想。
在會上,沙月講了關于計劃實施“武漢竹枝詞工程項目”的三個理由:(1)國家于2011年6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非遺法”,對地方文化保護提供了一個尚方寶劍,從此有了法律依據;(2)有一個好的契機:漢正街升級改造。由商貿經濟型改進為商貿和文化并舉型,恢復舊公館、舊街道、舊風貌,漢口竹枝詞是繞不開的一項;(3)在保護和傳承漢口竹枝詞方面已有一些階段性成果,例如徐明庭先生主編的《漢口竹枝詞校注》《民國羅漢漢口竹枝詞校注》,萬文武先生主編的《新武漢竹枝詞》,沙月參編的《中華當代竹枝詞》,姚泉名撰寫的《奓湖軒吟草》等。
在會議的討論階段,曾任國家非遺評委的姚偉均認為,關鍵是以什么名義申報,可以用民俗或文獻的名義。申遺項目要有獨特性,作為民俗來報,還要有傳承性。但今天民俗變化大,漢正街作為一個區域有一定局限性,建議以文獻形式上報。目前,漢正街升級改造,有利于恢復漢口竹枝詞傳承保護的生態區域基礎,可以打造申報條件。可以用聯合打包的形式申報,以前就有成功的例子,如儺戲、端午節、炎帝祭祀等。
而徐明庭認為,關于竹枝詞申遺,他覺得可以緩一步,幾年前就有人專文論述該問題,申遺要有地區性,如漢劇、楚劇等,不是全國性的;還要看有無傳承人。目前應該將精力放在“竹枝詞工程”上。可以拓寬視野,將“漢口竹枝詞”改為“武漢竹枝詞”,171以拓展竹枝詞保護傳承的范圍,擴大竹枝詞的影響。建竹枝詞碑林,如果石材太貴,可否變通,搞竹雕長廊等形式?竹枝詞創作一定要講究格律,內容要寫風俗,現在詩詞創作“三應”之弊流行,即應景、應時、應酬,竹枝詞不拘于此,題材非常開闊,會寫的人會越寫越有味。現在的出版社沒有出版家只有出版商,他出那本《漢口竹枝詞校注》,主編認為不好賣,只印一千冊,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現在看來一萬冊也賣得完。在“竹枝詞工程”中可以將他寫的這些東西納入方案。另外,《葉調元的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發布是可行的,其他的內容就不需要搞連環畫。他覺得可以先成立漢口竹枝詞學會,“工程”實施就有了一個平臺,就有了群眾基礎。
詩人黃小遐在研討會上獻詩曰:“漢韻楚風市井吹,方言俚語入新詞。自從有個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
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它奠定了武漢竹枝詞學會成立的理論基礎。會議最直接的成果是與硚口區初步形成了《漢正街竹枝詞》一書的編印意象。
沙月的腳步沒有停止,此后,她宣傳、保護、研究武漢竹枝詞就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9月10日,沙月又組織相關人員在武漢金橋集團文教中心召開了“湖北竹枝詞專業委員會武漢籌委會分工會”。“湖北竹枝詞專委會”是最初擬定的竹枝詞學會名稱,后來還改了好幾次。此次會上,沙月通報了她與時任鄂州市作協秘書長胡念征聯系的情況,計劃爭取在《湖北詩詞》開竹枝詞專版;由胡念征完成向湖北省詩詞學會申報成立“竹枝詞專業委員會”(這是當時的暫定名)的報告草稿;武漢先成立班子,進一步吸收會員。會議給部分人員進行了分工。
武漢方面當時要做兩件事。一是與硚口區政協文史辦建立聯系,推進將竹枝詞元素納入漢正街升級改造規劃,并促成漢正街升級改造中竹枝詞相關項目通過專家論證。此事由侯紅志、黃春元負責。黃春元主要牽頭策劃武漢團隊的計劃,并與侯紅志配合,組織人員將竹枝詞變為圖片,這是將來竹枝詞展板的主要組成部分。第二件事由姚泉名和楚成負責學會的籌備工作,經常與胡念征聯絡,172跟進報告起草的情況,力爭加快學會正式成立的進展。隨即,姚泉名起草了《湖北省詩詞學會竹枝詞分會章程(草案)》。
沙月負責資料的整理,準備好將竹枝詞的地方元素納入到漢正街升級改造工程中去的書面材料,并盡快拿出葉調元漢口竹枝詞的解讀本。當時已完成100多首,要快馬加鞭,爭取在2012年“兩會”前拿出來。
進度雖然緩慢,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各項工作都在艱難地進行著。不久以后,一個利好的消息在武漢竹枝詞界傳播開來。2012年1月9日,沙月多年來的“沿江修建漢口竹枝詞廣場”的夢幻,還徘徊在漢水之上糾結的時候,長江邊的漢口江灘傳來喜訊:漢口竹枝詞廣場在漢口江灘落戶了。
武漢水務局、漢口江灘管委會以“里程碑”的形式,邁開修建了漢口竹枝詞廣場的第一步。從武漢關到長江二橋,一共樹立了12塊里程碑。第一塊到第四塊刻寫的是沙月2007年創作的“武漢江灘竹枝詞四首”,即漢口江灘、漢陽江灘、武昌江灘、漢江江灘;第五塊到第十二塊,刻寫的是清代詩人葉調元的八首后湖風情竹枝詞。
武漢的竹友們奔走相告,不獨是九年呼吁終于有了下落,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城市終于注意到了自己的無價之寶——武漢的“專屬記憶”、唯一地方文學體裁、最接近百姓的文化樣式——漢口竹枝詞。拿著金子到處挖泥巴,是許多“千人一面”的所謂“城市文化”的通病。沙月為“我的武漢,我的文化武漢,又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很欣慰!”
2012年2月25日在沙月的組織下,有武漢“活字典”之稱的文史專家徐明庭在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漢網論壇”舉辦簽售會,簽售新書《民初羅氏漢口竹枝詞校注》,并和30余位“漢網”網友一道探討了武漢特色文學樣式“竹枝詞”的研究和保護,以及武漢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的前景和價值。這是當年武漢竹枝詞界的一件大事,許多網絡媒體進行了報道,對武漢竹枝詞的宣傳和推廣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研討會
2012年8月10日在武漢市文聯大樓舉行的“沙月武漢竹枝詞系列作品研討會”則是對沙月多年來堅持武漢竹枝詞傳承的一個總結性的會議。這個系列的作品是《清葉氏漢口竹枝詞解讀》《沙月竹枝詞》《月兒盈盈》。武漢市作協副主席王新民,武漢市作協原副主席管用和,著名作家羅時漢、陳伯安,詩人黃小遐、姚泉名,原《中國故事》副社長周啟志,武漢文史館館員徐明庭,武漢民俗研究者劉寶森,崇文書局出版社社長黃成勇,崇文書局出版社書記李爾剛,武漢金橋投資管理集團董事范強等數十名專家和竹友出席。時任武漢市作協主席董宏猷主持了會議,《楚天都市報》《長江日報》《長江網》《武漢晚報》等媒體記者到場并作了報道。
會上,沙月動情地回顧了自己傳承武漢竹枝詞的曲折歷程。她說,對于她的武漢竹枝詞系列作品的創作背景,可用“九三一四”來概括。“九”是九個提案。2004年以來,她就搶救、保護和傳承武漢竹枝詞文化資源,先后向武漢市政協、硚口政協提交了九份提案。第一次提案一提出來,就受到了省、市各媒體的關注和跟蹤。“三”是三個批示。2004年至2005年,相關提案上報,分別都得到了時任武漢市市委書記陳訓秋的批示,2006年相關提案又得到了時任市委書記苗圩的批示。三個批示,表現了市委市政府振興武漢本土個性文化事業的決心和信心,催發了2004年長報“新武漢竹枝詞”的專欄,催發了旅游系統的新武漢竹枝詞征稿,形成了新武漢竹枝詞創作的新高潮,引來全國竹界圍觀。“一”是一個項目。金橋投資管理集團為她把“武漢竹枝詞開發和利用”作為工程項目推出來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2011年,在武漢圖書館成功舉辦了該項工程項目的專家論證會,獲得極高評介;2011年底,就在集團正式立項,開展項目調研。到2012年8月,推出了項目運作的一期成果。“四”是四塊里程碑。2012年1月,她的《武漢江灘竹枝詞》分別被刻上了漢口江灘的四塊里程碑。這是“武漢竹枝詞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里程碑,標志著武漢城市文化開始注意到了自己城市唯一性文學體裁的市民詩歌,開始讓城市文化與最廣大的市民接軌。
談到“武漢竹枝詞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沙月用八個字來概括:“記錄保護,延續傳承”。首先,記錄并積極搜集武漢在新時期保護、研究、傳承武漢竹枝詞的歷史資料,加以整理,同時進行相關研究,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和諧》《武漢文史資料》《硚口政協》《長江日報》《武漢晚報》《長江商報》《楚天都市報》上,并且用長篇小說的文學形式作了歷史記錄,同時積極編著《清葉氏漢口竹枝詞解讀》一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沙月本”的學術影響。沙月說道:“這方面,中國竹界奇人徐明庭老人是我的老師。”
其次,學習創作武漢竹枝詞,延續前輩努力,傳承武漢竹枝詞城市文化,活化保護武漢城市文化的唯一性。解放以來,白雉山先生、管用和先生、萬文武先生等曾間歇地創作過新中國武漢竹枝詞,但是囿于客觀原因,沒有公開發表。改革開放以后,在香港出版的《當代中華竹枝詞》一書才收錄了部分作品,其中沙月的有30多首。2007年,武漢出版了詩歌合集《新武漢竹枝詞》。沙月2005年以來開始學習竹枝詞創作,延續“懲創”竹風,眼睛向下,反映民生民情,用市民語言寫市民詩歌,現在已經有300多首問世。
談到這套書籍的出版,沙月總結為:“獨力出資,六大支持”。首先,她以“金橋新苗文教科技公司總經理”名義,個人項目投資十萬元,進行項目前期運作,包括對外宣傳、資源開發、創作整理、出版發行等。獨力出資不為成名,只為武漢竹枝詞工程項目能夠為城市文化盡微薄之力,為城市后代留一點不死的東西。其次,要感謝“六大支持”:(1)作協支持。市作協主席董宏猷先生得知我的創作以后,一直在全程關注。作品付梓,他立即提出在市作協舉行研討會的建議,市作協全力支持。(2)武圖支持。武漢圖書館在2011年8月26日舉行“武漢竹枝詞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專家研討會;2012年8月4日舉辦沙月“物流詩歌”社科講座,為沙月竹枝詞系列作品的發布提供舞臺。武漢圖書館徐明庭先生更是牽線搭橋,穿針引線,功不可沒。(3)金橋支持。金橋集團高層是一支有文化自覺的儒商隊伍,他們熱愛中華文化,熱心武漢文化建設,對于沙月的武漢人文文化活動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在財力上予以資助。(4)網友支持。遍布全國各地愛好竹枝詞以及竹界的網友、博友、Q友,都在沙月創作過程中不斷持續支持鼓勵。如最早的遠山,后來的泉名以及管用和等。(5)媒體支持。省市各媒體,包括紙媒、網媒、電媒等,九年多來持續跟蹤報道。其中武漢電視臺、長江商報、武漢晚報還有沙月竹枝詞方面的專題人物報道。(6)出版社支持。崇文書局出版社就沙月竹枝詞系列的自費出版給予了大力傾斜式幫助,在出版費用上予以優惠。7月,作品剛出版,出版社就將《清葉氏漢口竹枝詞解讀》一書作為“湖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予以申報。
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對沙月在武漢竹枝詞傳承、推廣、研究、創作的貢獻和成績給予了高度肯定。徐明庭發言說:“我想到了一個比方:葉調元率領沙月在參加武漢竹枝詞的接力賽跑。葉調元跑第一棒,沙月跑第二棒。隨著這方面學者的相繼出現,后面肯定會有第三棒、第四棒的。但是,沙月承先啟后之功必將載入史冊。”陳伯安說:“沙月的成果,與她深厚的人文情懷分不開。她有一句話我很欣賞:‘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城市,是一座悲哀的城市。’她的作品留下了城市文化記憶,很有價值,是很厚重的武漢文化讀本。”詩人姚泉名賦詩贊曰:“桑海難尋楚市根,一叢可覓竹枝痕。安知紙上當時俗,更獲人間此日尊。里巷百篇詞不在,樓臺萬丈殼空存。太平有幸修文物,只待東風拂面溫。”市作協主席董宏猷總結講話則尤為警策,他說:“前有楊枝水著寫文物和文史,今有沙月才女將文學做成文化產業。沙月的才華不僅表現在她的教學工作上,更表現在她對竹枝詞的執著、熱愛、追求、研究,所以才有了今天成就。雖然作品研討會,這不是唯一,但是在全國竹界,今天卻是一個標志性的日子,研討會的意義會生發開來,形成影響。看竹枝詞,從徐明庭的研究看起,感謝徐老,對一代一代作家的支持和幫助。沙月系列,才華橫溢,新的解讀,準確詳盡的闡釋了原著精髓,大眾都可以看懂。她的作品,體現了她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個專家的良苦用心。她是一個火炬,個性鮮明。武漢文化在建設。她通過這種方式來參與,質量很高。除了她,還有許多人也在這樣做。武漢文化,接力棒有人接。今天的會,對于沙月只是一個逗號。”
2012年9月10日,沙月在金橋公司辦公室組織武漢竹枝詞團隊工作會議。此時,經沙月不斷努力,傳揚竹枝詞的工作漸漸走向深入。成立湖北省詩詞學會竹枝詞分會的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章程等文件已準備就緒,將匯集竹枝詞作者、愛好者在該中心的旗幟下,形成一支竹枝詞的創作隊伍。在前期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武漢詩詞》雜志編輯部已許諾每期辟2至4個頁碼,開辟“竹枝詞苑”欄目。沙月所在的公司經董事會研究,決定將公司名改為“金橋竹枝詞文化有限公司”,這使得沙月老師的底氣更足。這次會議,就是商量如何組織好《武漢詩詞》“竹枝詞苑”的稿件。黃春元站在《武漢詩詞》編輯的立場上,對稿源的質量提出要求。要將竹枝詞苑辦得有影響力,必須有高質量的稿源。講究竹枝詞平仄、韻律,兼顧文學性、思想性。創辦第一期竹枝詞苑,要像初生兒一樣哭得響。經過大家不懈地努力,“竹枝詞苑”在當年第4期《武漢詩詞》上創刊,武漢地區的竹枝詞愛好者從此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013年2月8日的《武漢晚報》一篇題為《“漢口竹枝詞”文化項目將啟動》的報道,在武漢竹枝詞界引起了關注。報道說:昨天,武漢竹枝詞文化傳人沙月向本報記者(金文兵)透露,武漢將在春節后,啟動一個獨特的“漢口竹枝詞”文化項目。其內容包括:編輯出版《漢正街竹枝詞》一書;在硚口區的漢正街整體改造、漢江江灘、武勝路文化廣場、2015中國國際園博會等四大工程中,“引進”竹枝詞,將其從紙面上“搬到”我們身邊的一個個具體物件上。
這又注定是一件武漢竹枝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從年初到年底,在沙月的組織下,一幫竹枝詞研究者和創作者開始了各自的工作。4月12日上午,《漢正街竹枝詞》多個創作組在硚口檔案館開展項目調研活動,對該書的前期工作進行小結。這標志著此書已進入創作組稿階段。本書將選用明清竹枝詞120首,編入白雉山、董宏猷、管用和、董洪量、付炯業、沙月、黃春元、陳定宇、黃小遐、肖少平、姚泉名等創作的竹枝詞80首。該書由政協武漢市硚口區委員會組編,于2014年1月由武漢出版社出版。該書甫一發行立即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第一版印1000冊,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這說明竹枝詞依然深受群眾的歡迎。
這正是:
桑海難尋楚市根,一叢可覓竹枝痕。
太平有幸追沙月,只待東風世俗尊。
上一篇:《荊楚風物何其多兩江春水唱到今》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江城名勝登樓望三鎮風光踏竹尋》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