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名勝登樓望三鎮(zhèn)風光踏竹尋
與徐明庭先生同時期關(guān)注并研究竹枝詞的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新洲籍的余文祥先生。
余文祥,1939年生,新洲區(qū)人。副研究館員、新洲區(qū)政協(xié)原副主席。現(xiàn)為武漢市政府文史研究館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武漢詩詞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武漢詩詞》副主編、新洲詩詞楹聯(lián)學會常務(wù)副會長、《新洲詩詞》主編。自1985年新洲詩詞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新洲乃至武漢詩壇上。1986年9月,新洲老年大學學成立,被聘為詩詞班教師。1987年5月晉京參加中華詩詞學會成立大會,同年8月,參與湖北、武漢詩詞學會的組建工作,在成立大會上被選為武漢詩詞學會常務(wù)理事,后來增選為副會長。
在學會活動中,余文祥不斷壯大詩詞隊伍,積極培養(yǎng)青年詩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心甘情愿地替人做嫁衣,主持編輯了《道觀河詩詞選》《新林頌》等專題詩集、詩友個人詩集20余本。他自身也不斷堅持詩詞創(chuàng)作、詩詞理論研究和詩詞教學工作,出版了《武漢名勝竹枝詞》《雯翔吟集》《武漢戲曲楹聯(lián)輯注》《問津詩賦》《京劇竹枝詞》等專輯,及詩詞理論文集《文藝叢譚》和《文苑漫筆》。
余文祥對竹枝詞創(chuàng)作、研究和教學情有獨鐘,并把三者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撰寫了《竹枝詞論》和《竹枝詞與戲曲》,發(fā)表在《晴川詩刊》上。在《竹枝詞論》一文中,對竹枝詞的形成、發(fā)展和高潮均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在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方面,除零星的作品外,還集中創(chuàng)作了《武漢名勝竹枝詞》378首,于2006年出版。另外還創(chuàng)作了《三百六十行竹枝詞》72147首,收錄在《雯翔吟集》中。其所作竹枝詞數(shù)量甚多,佳作頻仍,如《武漢名勝竹枝詞》之《東湖》:“碧波萬頃耀明珠,蕩漾漁舟天上鳧。千載江城如畫卷,風光一半在東湖。”《倉埠紫薇園竹枝詞六首》之《荷花池》:“月季紫薇菡萏偕,爭王斗艷序難排。秋風八月從天降,個個高懸免戰(zhàn)牌。”尾句尤為俏皮。
1992年,余老在《晴川詩刊》發(fā)表了《竹枝詞論》,對竹枝詞的由來、發(fā)展、高潮及形式的變化,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研究,并就劉禹錫在民歌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竹枝詞新詩體與他文學主張的關(guān)系進行了多方位的分析。1997年在《協(xié)力》發(fā)表了《竹枝詞與戲曲》,著重論述了竹枝詞與戲曲互助互長的關(guān)系。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見證了京劇形成的全過程,并為京劇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京劇豐富了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題材,為竹枝詞的繁榮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載體和平臺。除京劇外,竹枝詞與昆曲、漢劇、徽調(diào)、秦腔、楚劇以及全國各地的地方劇種都有著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這兩篇論著均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上,余老在《新洲詩詞》《晴川詩刊》《湖北詩詞》《武漢詩詞》《長江日報》和《武昌首義詩詞楹聯(lián)大觀》以及各種詩詞征文活動中,先后發(fā)表竹枝詞百余篇。2006年10月,作家出版社為其出版了《武漢名勝竹枝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武漢地區(qū)第一本竹枝詞個體創(chuàng)作的專著。2009年12月,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了余文祥先生的詩詞專著《雯翔吟集》,集中又收錄了余老創(chuàng)作的《老三百六十行竹枝詞》72首,內(nèi)容涉及了漁樵耕讀、文房四寶、交通運輸行、金屬工匠行、竹木石器行、器物修補行、女紅針織行、城市雜務(wù)行和三姑六婆等,廣泛地表達了余先生對社會底層勞動百姓的工作和生活的關(guān)切和同情。2015年3月,武漢出版社出版了《京劇竹枝詞》,是余文祥先生在竹枝詞編注方面的力作,填補了國內(nèi)戲劇竹枝詞研究和編注的空白。
余文祥先生除了自己研究、創(chuàng)作和編注竹枝詞外,還主動組織和開設(shè)竹枝詞講習班和創(chuàng)作小組,為竹枝詞在新洲區(qū)的宣傳和普及發(fā)揮了領(lǐng)頭羊的作用,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余老在新洲老年大學兼任詩詞學員班的教學任務(wù)30余年,2015年根據(jù)學員的要求,在春秋二季安排竹枝詞的教學內(nèi)容,從竹枝詞的由來講到竹枝詞的發(fā)展演變,從北京、上海竹枝詞講到成都、漢口竹枝詞,從竹枝詞的欣賞講到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并結(jié)合自己研究和創(chuàng)作竹枝詞的具體事例和體會,增強學員們研究和創(chuàng)作竹枝詞的興趣和技巧,達到了師生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新洲區(qū)取得了極高的聲譽,穩(wěn)固和發(fā)展了一大批竹枝詞研究創(chuàng)作者和愛好者。
總之,在竹枝詞的研究、創(chuàng)作、編注和宣傳教學等諸多方面,余文祥先生堪稱新洲地區(qū)、武漢市乃至于湖北省和全國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之一,值得我們每位竹友認真學習和效仿。那么,我們就從余文祥先生竹枝詞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專著《武漢名勝竹枝詞》說起,并一起去領(lǐng)略余先生筆下江城三鎮(zhèn)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吧!
武漢,亦稱“江城”。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中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江城”成了武漢最有詩意的雅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給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從過去的傳統(tǒng)的“三菜一湯”,即黃鶴樓、歸元寺、古琴臺和東湖,到現(xiàn)代的“十個第一”即全國第一大城中湖東湖、亞洲第一大江灘漢口江灘、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漢味小吃第一巷戶部巷、華中第一大鄉(xiāng)村旅游度假區(qū)木蘭八景、中國近代第一英雄艦中山艦、神州第一賽馬場東方馬城、世界第一樂章曾侯乙編鐘、華夏第一街漢正街,全市有名的名勝古跡有340余處。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多有詩詞歌賦加以吟詠。自清代以來,還有不少的詩人名家用竹枝詞這一獨特的詩歌形式,描寫了這座城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清代葉調(diào)元的292首《漢口竹枝詞》和民國時期羅漢的173首《漢口竹枝詞》最為出色,起到了“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作用。但是遺憾的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極少有人以竹枝詞的方式從整體上來描寫日新月異的新武漢及其新變化,就算有一些散在零星的竹枝詞作品,也淹沒在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里。作為武漢市文史館館員、武漢詩詞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的余文祥先生,毅然從2003年起,遍訪武漢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zhèn),及周邊新洲、黃陂、江夏和蔡甸四個郊區(qū),花了三年的時間,寫下了378首竹枝詞,于2006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結(jié)集出版,題為《武漢名勝竹枝詞》,既填補了這個空白,也了卻了這份遺憾。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現(xiàn)代大都市,需要吟唱的題材很多很多,作者將武漢名勝作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旨在進一步開發(fā)武漢豐富的旅游資源,展示武漢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打造建成旅游精品,刷新武漢都市名片。《武漢名勝竹枝詞》378首竹枝詞按照景區(qū)地域和題材類別分為13個部分:黃鶴樓風景區(qū)、東湖風景區(qū)、磨山風景區(qū)、楚城風景區(qū)、龜山風景區(qū)、辛亥革命遺址、武漢革命勝跡、市區(qū)零星景區(qū)、宗教圣地、江夏區(qū)景點、蔡甸區(qū)景點、黃陂區(qū)景點和新洲區(qū)景點。
其實,磨山風景區(qū)和楚城風景區(qū)都在東湖風景區(qū)之內(nèi),之所以單列,作者有其特別的思考。磨山風景區(qū)寫了12首竹枝詞,主要以植物園、盆景園、杜鵑園、櫻花園、梅園等自然景觀為主,其中以梅園最為著名。湖北是梅花的故鄉(xiāng),梅花又是武漢的市花。東湖梅園開創(chuàng)于50年代,占地500余畝,定植梅花5000余株,與南京梅花山、上海淀山湖梅園和無錫梅園并稱“江南四大梅園”,1992年中國花卉協(xié)會將磨山定為“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其中有全國第一個梅文化館——“一枝梅”,每年二三月份都要舉辦傳統(tǒng)的梅花節(jié),節(jié)慶期間,還要舉辦名人詠梅字畫展、梅花筆會、梅歌舞和梅花飲食節(jié)等各種文化活動。真可謂:
玉骨冰肌綽約姿,嘆為觀止競新奇。
一年一度梅花節(jié),一樹梅花一樹詩。
大家都知道武漢大學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大道”,櫻花雖美麗,卻讓人們想起日本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1938年日本占領(lǐng)武漢后,武漢大學成為日本戰(zhàn)時醫(yī)院,為了安慰受傷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情,他們從日本國本土運來了櫻花樹苗。近80年過去了,抗日戰(zhàn)爭早已經(jīng)結(jié)束了,而磨山櫻園的櫻花卻見證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民間交流的友誼。
櫻園七八櫻花亭,中日邦交作典型。
百畝園林千樹植,枝繁葉茂萬年青。
1979年鄧穎超同志訪問日本時,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了表示對周恩來總理的懷念而贈送了78棵櫻花,回國后,鄧穎超同志特意安排栽植在周恩來同志生前生活和工作過的東湖,并在櫻園內(nèi)建了一座“七十八櫻花亭”,其寓意,一是周恩來同志享年78歲,二是1978年中日締結(jié)和平友好條約。后來在其周圍,又開辟了為國際交往中舉行植樹活動的專門場所,建立了一組具有民族風格的“翠帷軒”和“蘊誼亭”。現(xiàn)已有美國俄亥俄州、英國曼徹斯特市、德國杜伊斯堡市、日本大分市等政府代表團植下的象征和平友誼萬古長青的友誼樹。
楚城風景區(qū)以磨山主峰為中心,建有仿古的楚城、楚市、鳳標、楚天臺和楚國歷史人物的雕塑,楚天臺最為壯觀:
登云而上興悠悠,格局不輸黃鶴樓。
極目難分天與水,渾然一色浪花收。
楚國的建筑以高臺為主要特征,楚靈王曾以章華臺夸耀于諸侯,使得魯國等競相效仿。楚天臺正是按照章華臺的形制建造的。山門處建有青銅鑄造的雙鳳呈屏的鳳標,鳳是楚國先民的圖騰,雙鳳腳踏猛虎,表現(xiàn)了楚人的強悍威武,飄逸的羽毛,展示了鳳的雍容華貴和楚人的精明能干。345級臺階設(shè)立三個休息臺,寓示“三休乃至”。楚天臺高36米,基座利用山形而建,給人登云而上的升騰感。極目遠處,東湖煙波浩渺,天水一色。
描寫楚城風景區(qū)的35首竹枝詞中,多以楚國八百年的歷史人物和主要事件為主,描寫了祝融觀星、鬻熊輔周、次非斬蛟、熊繹守燎、卞和抱璞、徐行講學、甘德觀星、叔敖治水、靈王崇巫、屈蕩取甲、莊王出征、成王主盟、共王拔箭、吳王伏尸、懷王不屈等歷史人物的故事和惟楚有材、琴臺知音、南冠楚囚等歷史事件,其中莊王出征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成語:
莊王洞察識精英,飲馬黃河親出征。
問鼎中原存歷史,千秋霸業(yè)總浮名。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其子熊侶立位,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起初,他低調(diào)處事,默默無聞,而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整頓吏治,重賢臣,遠小人,逐漸使楚國由蠻夷小國發(fā)展成為泱泱大國。公元前606年,親領(lǐng)大軍,飲馬黃河,觀兵周疆。鼎,相傳為大禹所造,是天子皇權(quán)的象征,被后人稱之為“神器”。楚莊王出征時,引起了周定王的恐慌不安,派大夫王孫滿為特使,帶著禮物犒勞楚軍,楚莊王向他問起了周鼎的輕重大小,顯然是“取周室而代之”之意。這就是“問鼎中原”成語的來歷了。
東湖位于武漢市的武昌區(qū),是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最大寬度8公里,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東湖風景區(qū)總面積近百平方公里,水域面積是杭州西湖的六倍,雖名氣比不上西湖,但自然風光卻不輸西湖。朱德委員長曾留下詩句:“東湖暫讓西湖好,將來更比西湖強”,其歷史名勝也可圈可點,最著名當屬行吟閣、放鷹臺、九女墩、梅嶺和寓言園。
行吟澤畔行吟閣,碧瓦飛檐不染埃。
四面環(huán)湖塵世遠,分明一座小蓬萊。
浪跡瀟湘志似梅,凄風苦雨未心灰。
離騷一曲挾雷電,不信春姑喚不回。
行吟閣位于東湖西北岸中部的一個小島上,四面環(huán)水,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陸地連接,閣前有屈原塑像。閣名出自《屈原·漁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澤畔。”1979年4月,葉劍英元帥在視察游覽東湖后,欣然命筆題詩:“澤畔行吟放屈原,為伊太息有嬋娟。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離騷一肅然。”
蔥蔥綠樹蔚藍天,芳草萋萋裊碧煙。
太白放鷹佳話在,筑臺塑像紀詩仙。
放鷹臺位于東湖西岸意小山丘之上,正處省委洪山禮堂和水果湖游泳池之間。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放過雄鷹。1956年發(fā)現(xiàn),1965年挖掘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天國女英雄,赤膽忠心氣貫虹。
紀念碑前懷烈士,金戈鐵馬萬人崇。
這是一首寫九女墩的竹枝詞。九女墩是太平天國九位女兵的墓葬地,位于東湖風景區(qū)西北的一個小山丘。相傳太平天國軍占領(lǐng)武昌時,有不少婦女參加了太平軍,后清軍攻陷城池大肆屠殺,其中有九位女兵不為敵威所屈,在此英勇抗戰(zhàn),壯烈犧牲。當?shù)厝嗣駷榱搜瞿剿麄兊挠⒘遥瑢⑵溥z骨合葬如此,取名九女墩。1952年武漢市政府將九女墩培土重建,重新建基立碑,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湖梅嶺修賓館,接待中央領(lǐng)導人。
曾是白云黃鶴處,緬懷領(lǐng)袖見真情。
這首寫東湖梅嶺的竹枝詞極度口語化,明白如話。梅嶺是接待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及外國元首的場所,1960年興建,由梅嶺一號、二號、三號建筑群組成,位于聽濤景區(qū)南端,原名華林景區(qū)。毛澤東主席除了北京中南海之外,在梅嶺一號居住次數(shù)最多,居住時間也最長。毛主席為何喜歡武漢,喜歡東湖,民間有許多的傳說和猜測。毛主席屬小龍,名“澤東”,宜于東方有水之地。湖北為千湖之省,緊鄰其故鄉(xiāng)湖南,共處“惟楚有材”之地;武漢為百湖之市,位居國土中央,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更是辛亥革命的首府;153東湖為中國最大的市中之湖,水源豐富,四季不枯,又名“東湖”,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豈不妙哉!
東湖風景區(qū)還有先月亭、可竹軒、滄浪亭、聽濤軒、蘋湖畫廊、碧潭觀魚、長天樓、湖光閣、水云鄉(xiāng)、雁歸橋、清河橋、釣魚臺、鳥語林和狂歡島等欣賞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觀。如果是帶領(lǐng)小孩子去游玩,切不過錯過寓言園:
寓言雕塑構(gòu)圖新,栩栩如生形象真。
故事偏多新意趣,巧將余韻啟來人。
寓言園是全國第一座以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為題材的寓言雕塑園,已建有“狐假虎威”“盲人摸象”“葉公好龍”“愚公移山”“伯樂相馬”等二三十座寓言雕塑群。對著塑像講故事,既直觀又形象,孩子們喜聞樂見,在游戲和故事里達到勸誡和教育的目的。要說江城名勝,排名第一的,當屬天下無人不知的黃鶴樓。黃鶴樓位于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隔江相望的晴川閣和近在咫尺的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又與湖南洞庭湖之岳陽樓、江西南昌之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余文祥先生為此寫下了25首竹枝詞,盛贊這座千古名樓。
仙子翩翩乘鶴去,長江滾滾駕云來。
千秋佳話瓊樓在,游客高談吐鳳才。
黃鶴樓之所以如此有名,首先是有神仙駕鶴而去的美麗傳說。古黃鶴樓建在黃鵠磯上,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國吳黃武二年,是孫權(quán)所建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三國歸晉后,該樓失去軍事價值,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魏晉時盛行神仙之說,有關(guān)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志怪小說發(fā)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人究竟是誰,有多個版本,一說是東漢費長房或荀叔偉,南朝梁代任昉《述異記》154有載;一說是三國費袆,此人有騎竹縮地之術(shù);到了北宋,又說是呂洞賓,《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跡。”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志》中的“駕鶴之賓”,后被魯迅錄在《古小說鉤沉》里,《江夏縣志》所引的《報應(yīng)錄》也有同樣的說法,且最有故事性: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yè)。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qū)Ψ揭轮h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并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于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只鶴在墻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墻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jié)拍,蹁躚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景象都付錢觀賞。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愿意供養(yǎng)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里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云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云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后來便稱為“黃鶴樓”。
黃鶴頂高碧云秋,白云縹緲水東流。
一從崔李題詩后,畫滿名樓詩滿樓。
黃鶴樓聲名遠播,還得力于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時代的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時,看到崔顥的這首詩后,連稱“絕妙,絕妙!”認為此處的景致已被他寫盡了,只好擱筆而去,后來心有不甘,仿照《黃鶴樓》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卻始終覺得自己的“鳳凰臺”不如“黃鶴樓”,還寫下打油句以自嘲:“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其實,李白在黃鶴樓寫了許多著名的詩句,如《望黃鶴樓》:“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shù)。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shù)。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結(jié)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還有《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大詩人王維也在黃鶴樓送客時,也寫下了《送康太守》,閻伯理還特意寫了一篇《黃鶴樓記》(載于《文苑英華》),介紹了黃鶴樓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筑結(jié)構(gòu)的特點,描述了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感,突現(xiàn)了黃鶴樓這座名樓的地位和價值,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山川勝跡的思想感情和對仙人的仰慕之情。這篇《黃鶴樓記》,被當代書法家王暇舉用隸書書寫并大理石鐫刻在黃鶴樓二樓正廳的墻上。后人寫黃鶴樓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shù),論境界和品格,當屬毛澤東的二首詞。毛澤東1927年登臨黃鶴樓,就寫下了著名的《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956年在黃鶴樓下暢游長江后,又寫了《水調(diào)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驚世界殊。”這二首詞作,不落前人窠臼,用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別開生面,把個人的命運和前途與時代和社會緊緊連在一起,描寫了詩人獨有的胸懷天下和“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大英雄氣概。
近一千八百年來,黃鶴樓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最后一次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的一場大火。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一百年后的1984年,黃鶴樓以暫新的面貌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遺留下來的古物只有兩件,一件是勝像寶塔,建于公元至正三年(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所建,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是黃鶴樓古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物;還有一件是古銅頂,即清同治黃鶴樓頂,那場大火唯一留下的遺物。至于其他的南樓、白云閣、擱筆亭、跨鶴亭、鵝碑亭、一覽亭、留云亭、岳武穆遺像亭和毛澤東詞亭,還有吉祥鐘、石牌坊、詩碑廊、古碑廊、奇石館、黃鶴歸來銅像、岳飛銅像、崔顥題詩浮雕和九九歸一圖浮雕,都是1984年擴建時重修的。
蛇龜對峙萬斯年,相望相思相自憐。
一夜虹橋飛架起,朝朝暮暮意綿綿。
和蛇山黃鶴樓隔江相望的,跨過武漢長江大橋,就是漢陽的龜山風景區(qū)。龜山古名翼際山、大別山、魯山,地處漢陽東北的長江、漢水交匯處南岸嘴,其南面是幽靜雅致的蓮花湖,西面是景色秀麗的月湖,該處最為著名的當屬崔顥筆下的晴川閣和月湖之畔的古琴臺,余文祥先生在此寫下了24首竹枝詞。
禹功磯上晴川閣,相對遙遙黃鶴樓,
三楚雄風驚九域,千秋景物總悠悠。
禹功磯位于漢陽東端,與武昌黃鶴磯隔江對峙,相傳大禹治水時,疏江導漢,使江、漢在此交匯,朝宗于海,終于治理了洪水,大功告成,遂命名此處為禹功磯。隔漢水而望的北岸就是龍王廟,江灘立有石碑,上書“江漢朝宗”。
龜山電視塔高岑,天上人間頌雅音。
廣播熒屏傳故事,寓情于理內(nèi)涵深。
龜山最高建筑物是龜山電視塔,1981年破土動工,1985年建成,號稱“亞洲桅桿”,是中國第一座電視塔,塔身高度221.2米,海拔311.4米,相對高度280米。乘電梯登上塔樓,極目楚天,心曠神怡,恨不得高喊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電視塔。”
龜山上還有大別山摩崖、魯肅衣冠冢和鐵門關(guān)等古跡,有新建的三國城,皆值得人們到此一游,抒發(fā)懷古幽思之情。
湖曰蓮花太白居,可懷先哲可觀魚。
仿唐建筑皆精巧,九曲虹橋不用車。
蓮花湖緊鄰龜山,地處漢陽橋頭堡。唐代稱為郎官湖,傳說大詩人李白在漢陽時小住此地而得名,內(nèi)有太白樓。湖面有184畝,土地面積300余畝,是市內(nèi)有名的綜合娛樂場所。緊鄰蓮花湖有鸚鵡洲,古鸚鵡洲靠武昌一側(cè),明末清初沖毀消失,而漢陽江邊宋元時也有沙洲涌出,明嘉靖以來也漸漸淹沒,清雍正年間,漢陽又有新洲淤出,曾命名補課洲,后恢復鸚鵡洲,以存古名。據(jù)說三國時才子禰衡的墓地就漢陽鸚鵡洲,2000年重修有禰衡墓和正平祠。為了不可忘卻的記憶,余老師寫詩為證:
鸚鵡芳洲何處行,長江兩岸苦相縈。
滔滔激浪豐隆響,猶為禰衡鳴不平。
月湖側(cè)畔古琴臺,白雪陽春不染埃。
天下知音何處有,高山流水此中來。
月湖地處龜山和梅子山之間,水域面積980畝,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色交相輝映。而古琴臺(古稱伯牙臺)正處月湖之濱。相傳春秋時期,琴師俞伯牙路過此地鼓琴而樂,巧遇知音鐘子期,識其志在高山流水,兩人遂結(jié)為摯友。經(jīng)年后再訪子期,卻人去音絕,病逝已久,便摔碎古琴,發(fā)誓不再操琴。古琴臺門額題有蒼勁有力的“琴臺”二字,據(jù)考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襄陽人氏米芾之手。進入大門的照壁上有楷書“印心石屋”,為清道光皇帝御書,院內(nèi)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據(jù)說水星上有15座以我國古代文學家、科學家命名的環(huán)形山,其中“伯牙山”名列榜首,成為我國第一位太空仙人,足見古琴臺的盛名。還說武漢乃至全國各地的年輕情侶和即將結(jié)婚的準夫妻,也會來到古琴臺,掛上一把同心鎖,以示一生一世,永不變心,誓結(jié)秦晉之好。
余文祥先生是學戲曲出身,對流傳于武漢三鎮(zhèn)的漢劇和楚劇多有研究,有楚劇代表劇目《蝴蝶杯》,又名《漢陽恩仇錄》《游龜山》,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龜山。明嘉靖年間,西湖總督盧林之子盧世寬游龜山,打死漁民胡彥,適逢江夏縣令的兒子田玉川,路見不平,打死了盧世寬,盧林派人捉拿田玉川,田躲進江邊的一艘漁船,碰巧船艙內(nèi)是胡彥之女胡鳳蓮,二人相互傾慕,結(jié)生死交情,分別時田玉川將傳家寶蝴蝶杯贈與胡鳳蓮,經(jīng)過許多曲折,終于為父申冤,并喜結(jié)良緣。這個愛情故事十分動人,余老師以竹枝詞為其傳誦:
路見不平田玉川,江中巧遇小嬋娟。
祖?zhèn)骱噘洠鞂俳K成結(jié)喜緣。
竹枝詞原本是從巴蜀民歌發(fā)展而來的詩體,以吟唱風土人情為其主要特色,對社會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用竹枝詞來寫寺廟道觀等宗教景觀的卻極其少見,而用39首竹枝詞全面集中描寫一個城市的宗教名勝,余文祥先生當屬第一人。明清以降,武漢有歸元寺、寶通寺、古德寺和蓮溪寺四大佛教叢林,另有道家圣地長春觀,一是香火傳盛,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
歸元意義本歸真,佛教叢林遠俗塵。
靜慮禪宗為主派,自心徹悟自心純。
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的歸元寺,至今有300年的歷史,是一座享譽中外的著名佛教圣地,建立了以藏經(jīng)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為主的北中南三個院落。余先生將道觀賜印匾額、翠微妙境、翠微古井、銅觀音、念佛堂、大士閣、韋馱殿等所有古建筑和典故都一一收入竹枝詞中,一共寫了15首。
寶通寺的前身是東山寺,始建于南朝劉宋末年,唐貞觀擴建寺宇改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賜號萬壽禪寺,明成化年間改為寶通禪寺。余先生對寶通寺的明代石獅、宋代大鐘、伽藍殿、玉佛殿、萬佛殿、洪山寶塔、放生池、興福寶塔進行一一描畫,留下了12首竹枝詞,尤以元代洪山寶塔最為著名:
寶塔原名靈濟塔,鄂中第一遠名揚。
巍巍屹立洪山上,一柱擎天鎮(zhèn)八方。
長春觀位于武昌大東門外,雙峰山南坡。創(chuàng)建于元代,為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人之一丘處機而建。丘處機道號“長春子”,故名。觀內(nèi)建有靈官殿、太清殿、七真殿、斗姥殿、呂祖殿、三皇殿、玉皇樓、道藏閣等有名古建筑,余老也每處留下了竹枝詞,對其中的素菜館的描寫頗有情趣:
長春素菜久馳名,美味佳肴技藝精。
如若有緣來做客,堪留回憶到終生。
很遺憾的是,余老先生未曾為古德寺和蓮溪寺留下竹枝詞。
在《武漢名勝竹枝詞》一書中,從寫作內(nèi)容上看,特別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濃墨重彩寫得最多的是辛亥革命遺址和武漢革命勝跡,一共寫了74首竹枝詞。其中有關(guān)辛亥革命的內(nèi)容有33首,包括首義炮臺、紅樓、拜將臺、起義門、伏虎山、工程八營、抱冰堂等遺址,還有黎元洪墓、黃興銅像、孫中山銅像、彭劉楊雕塑、武昌起義紀念碑、辛亥首義烈士陵墓等新建人物雕塑群,以及首義路、中山路、三明路、民族路、民權(quán)路、民生路、黃興路、黎黃陂路等紀念性的街道都做了生動的描寫。
八營兵士志昂揚,射向清廷第一槍。
從此揭開新序幕,共和開國贊兒郎。
工程營隸屬清湖北陸軍第八鎮(zhèn)第八營,是湖北新軍中黨人最先投入軍營從事革命活動的部隊,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營的士兵打響了首義第一槍,由此揭開了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偉大序幕。
武漢九省通衢,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地域,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仁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也由此留下了許多革命舊址。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林祥謙烈士就義處、施洋烈士陵園、賀勝橋北伐烈士陵園、獨立團烈士陵園、陳定義烈士墓、耿丹墓、李漢俊墓、向警予墓、紅色戰(zhàn)士墓、蘇聯(lián)空軍烈士墓,還有宋慶齡故居、劉少奇故居、毛澤東故居、周恩來珞珈山故居、魯茲故居,漢口民國日報舊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省總工會舊址、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中央機關(guān)舊址、“八·七”會議舊址、湖北省委機關(guān)舊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國民政府第六戰(zhàn)區(qū)受降堂舊址……都在余文祥先生的竹枝詞里閃現(xiàn)。
朱柱紅檐青瓦墻,莊嚴肅穆彩旗揚。
當年農(nóng)運聯(lián)工運,黨史煌煌又一章。
這首竹枝詞寫的正是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其舊址位于武昌北城角紅巷13號。原是湖廣總督張之洞1904年創(chuàng)辦的北路高等小學堂,后曾為湖北省高級商業(yè)學校。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占武昌后,并入武昌中山大學。1927年3月毛澤東在董必武的支持下,利用高商校址創(chuàng)辦了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1982年,農(nóng)講所舊址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本《武漢名勝竹枝詞》中,余文祥先生還寫到了江夏區(qū)、蔡甸區(qū)、黃陂區(qū)和新洲區(qū)的多處人文景觀,在此不一一贅述。但是作為新州籍人士,對于問津書院和道觀河二大景點的人文典故和風土故實,余先生可是再熟悉不過了。
八字石碑留佐證,問津故事至今傳。
由來學子尊師長,感慨人生嘆逝川。
孔子周游列國時,于公元前490年,自陳蔡到楚國來,路過一條小河,使子路問津渡口,遇到在此隱居的長沮和桀溺。長沮說:“既是孔丘,自知津處。”又問桀溺,桀溺說:“你既是孔子的徒弟,為什么還來問我們這些避世的野人呢?”后人在這座小山之南、小河之北,從地里掘出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字,于是人們根據(jù)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在此處修建孔廟,建立書院,還把這座小山叫做孔子山,這條小河叫做孔子河。讀完這本書,不管是武漢的當?shù)厝耍€是外省外國的游人,都會感覺到像是看到了一份武漢風景名勝的百度地圖,并且是圖文并茂的文史圖表,政治、文化、宗教、古今名人及其自然風光都會一一在眼前浮現(xiàn),無需旅游圖冊,也無需導游解說,自己便可按圖索驥,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這正是:
江城名勝有幾何,且聽文祥唱俚歌。
若問人文和典故,咬文嚼字莫蹉跎。
上一篇:《自從有個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江城文史開新局漢口竹枝沐春風》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