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終究東流去三鎮竹枝續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武漢地區的竹枝詞在徐明庭、余文祥等專家學者不斷研究、創作和教學普及的推動下,涌現了一大批竹枝詞的作者及其作品,他們以飽滿的激情,美好的愿景,去描繪新時代,新生活,新變化。有歌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贊美城鄉人民幸福生活的,有關注民生針砭時弊的,有描寫山川風物抒發個人情懷的,不一而足,鋪展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新畫卷,管用和等一批老詩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管用和,原武漢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湖北孝感人,當過教師、文化館干部、編輯。退休之后,一如既往地關注武漢城市的建設與進步,2006年10月《長江日報》發表了他的一組竹枝詞,描寫長江、漢水兩岸新江灘、晴川橋、龍王廟、大禹神話園等新景點,頗為引人注目。如《漢口江灘》:
綠樹成蔭道路寬,戲臺亭榭盡花壇。
健身娛樂休閑地,人笑水歡百樂園。
漢口江灘,是亞洲第一大江灘文化公園,與沿江大道景觀相鄰,黃鶴樓隔江相望,與長江百舸爭流相映,構成武漢市中心區獨具魅力的景觀中心。有著“金外灘”的美名,每年數以千萬人來此參觀游覽,成為武漢風景名勝的新名片,以其“大氣、精致、寧靜、開敞、簡潔”的風格,形成了“一軸、兩帶、四區”格局,即江灘景觀軸;堤防景觀帶、濱江親水帶;休閑活動區、中心廣場區、體育運動區和園藝景觀區。音樂噴泉、水上樂園、戲水梯臺等處處體現了親水的主題,讓人們既感受到長江恢宏的氣勢,又能體味到江南小橋流水的韻味。
后來,管老又專題寫了十幾首新江灘竹枝詞《漢口江灘詩抄》,表達了詩人散步于江灘柳綠花紅之中,與民同樂的喜悅心情。其中《平臺望江》,描寫了長江兩岸高樓林立的新氣象,也許那時刻,老詩人想起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由感慨萬千。
長灘漫步喜臨風,每每登臺望無窮。
兩岸層林數十里,沿江廣廈萬千重。
管老除了歌頌新時代武漢的新變化,新發展,同時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關注民生,深入農村生活,寫出了許多優秀的竹枝詞作品。他創作的六首《打工歌》竹枝詞,堪稱當代的新“憫農”,在2007年第11期《長江文藝》發表后,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在日益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成了當代社會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用自己辛勤的勞作和汗水,為城市的建設發展和生活帶來不可低估的貢獻,但是他們常常面臨社會的不公和歧視。管老以敏銳的洞察力、極大的同情心表達了心中憂慮、關切和期待。如《離家》:
妻在家鄉耕地球,我來城中建高樓。
賺錢買得相思苦,一分歡欣多少愁。
又如《思鄉》:
哪條漢子不思鄉,又想妻兒又想娘。
每到中秋回首望,一輪明月淚汪汪。
詩人通過農民自身的視角和口吻,不做作,無偽飾,用樸實的口語、簡單的筆墨刻畫了當代農民的艱苦生活,和他們的所思所想,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后一首《村路上》,詩人筆鋒一轉,涂抹出令人驚喜的翠綠色,展示出新曙光:
外出打工離老窩,年頭年尾腳如梭。
自從頒布免農稅,去的少來回得多。
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國家自2006年元月1日起,全面取消農業稅。這意味著,在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稅收的終結。作為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停止征收農業稅不僅減少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農民的公民權利,體現了現代稅收中的“公平”原則,同時還符合“工業反哺農業”的趨勢。這項新政策,像陽光雨露,像浩蕩春風,讓廣袤的農村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民們的希望、信心和喜悅之情,都體現在這一句“去的少來回得多”之中了。唐代詩人李紳曾寫過二首《憫農》,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描寫了農民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社會現實。而管老先生的竹枝詞,寫出了新時代的新變化,既表達了對農民工在城市中艱辛生活的同情,又讓我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了黨中央國務院惠民政策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的實惠。
熊召政,現湖北省文聯主席,下過鄉,當過兵,做過商人。其《獻給祖國的歌》和《請舉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獲得全國首屆新詩獎,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獲得茅盾文學獎。他的古典詩詞底蘊深厚,也寫過不少的竹枝詞作品。《新三峽竹枝詞五首》,堪稱當代文人竹枝詞的代表作。其中第一首和第六首,把三峽大壩建設前后自然景觀的變化寫得意蘊生動,文采斐然。
山自嶙峋水自高,歸舟應改峽江謠。
平湖萬頃浮秋月,不聽猿聲聽洞簫。
人定勝天天不語,魚龍已自讀兵書。
端的三峽驚心浪,化作西湖煙水圖。
三峽大壩及其工程位于重慶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干流三斗坪處,俯瞰三峽水電站和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的梯級水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于2009年全部完工。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600多公里,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是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世界最高。三峽工程的建設,改變了整個長江三峽的自然面貌,真正實現毛澤東主席在《水調歌頭·游泳》中寫到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熊召政以他特有的歷史眼光和飽滿的詩人情懷,撫今追昔,運用曼妙的比喻和神奇的想象,描繪了新三峽的新面貌,也歌頌了新時代中國人民改造自然創造幸福生活的奮斗精神。
在新時代的竹枝詞創作中,除了描寫主旋律和大事件的作品,還有一些描寫市民日常生活、抒發個人情懷的優秀詩作。一位住居在漢口惠濟路一帶的老詩人戴真,就寫過許多這種反映小街小巷里的小人物小事件的竹枝詞。其中《近訪漢口老字號三首》寫到了中華小吃百年老子號老通城、四季美和小桃園的衰落和變遷,令人唏噓。《古寺新唱》六首,寫到了歸元寺、寶通寺等寺廟四周求神拜佛、卜卦算命的迷信活動,用諷喻的筆法給予了否定。特別是《街頭巷尾》七首,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在武漢街頭巷尾的怪現象,其中寫市民辦喪事不良風俗習慣的二首,頗有警示的力量。
哀樂喧囂鄰乍驚,花圈如海客蜂擁。
通宵燈火備喪宴,寒透亡靈麻將聲。
妖煙彌漫墓碑林,金馬銀樓祭鬼魂。
不畏令尊花柳染,三陪紙女慰先人。
廖伯偕,湖南寧鄉人,武漢氣象局公務員,武漢鷹臺詩社、未名詩社、幽草詩社理事。一生熱愛古典詩詞,有專著《行吟齋草》十四卷,創作詩詞七千首。其中也有多首竹枝詞作品,其中《早赴老年大學》:
勿須撫昔嘆衰榮,風雨人生韻未窮。
詠海多情殊可探,老夫有幸作蒙童。
詩句寫得意氣風發,不失赤子之心,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許許多多熱愛學習熱愛詩詞歌賦的老同志晚年生活的縮影。
當我們重讀這些從十年文化大劫難中走過來的老詩人們寫的竹枝詞,看到他們依然如此忠誠祖國,熱愛故土,歌頌人民,贊揚新時代,贊美新生活,不能不讓我們肅然起敬。這正是:
寒冬過后是春天,老杜詩心似少年。
黃鶴歸來逢盛世,又吟夢得竹枝篇。
上一篇:《江水滔滔留記憶竹枝潛在偉人中》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舊瓶新酒書生調口號猶如竹葉包》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