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鑾宣《登庫舍圖縱筆作歌》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舍圖嶺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清)李鑾宣
生不識玉門關(guān),夢不到祁連山①。忽然天風(fēng)吹馬足,直上千仞萬仞之峰巔。積雪巉巖萬萬古,其鱗之而玉龍舞②。有時天亦被雪遮,一片空蒙迷仰俯。我聞西域?qū)姿鼓松皆雷稷郏磉B南北脈絡(luò)分。群山莽莽入關(guān)去,武功太白皆兒孫④。亥章不能步⑤,神禹不能導(dǎo)⑥,遂使益地括地圖志訛⑦,雪海冰天白浩浩。既不如張博望⑧,浮槎竟到青天上⑨。又不如鄭安遠⑩,左執(zhí)鞭弭右橐鞬⑾。負戈萬里天西來,平生游跡真奇哉。雪山峨峨玉山皚,冰山晶晶沙山頹。羅卜淖爾蒲類海⑿,如螺如芥如浮杯。西窮西海濱,東望東海隈。四海復(fù)四海, 自西至東二萬余里輿圖恢。九州五岳峰數(shù)堆,南戒北戒青蓮開⒀。三千大千尠如此⒁,蟲沙猿鶴一瞬俱塵埃。膏我車⒂,秣我馬⒃,天山雪深幾沒踝。白云如席墮我韉⒄,白雪如掌落我肩。羲和紆轡娥魄晦⒅,但見銀海沆瀁上下左右齊現(xiàn)兜羅綿⒆。不用紀功勒石銘燕然⒇,亦不用短衣射虎銷殘年(21)。醉斟車上酒泉酒,一唱玉門遷客西征篇(22)。
【題解】
庫舍圖嶺在哈密境內(nèi)。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左將軍姜行本破高昌,在哈密天山嶺首立一紀功碑,碑文700多字,被收入《金石錄》。后來人們便稱這個地方為庫舍圖達阪,譯成漢語即碑嶺之意。清同治年間,哈密辦事大臣文麟,派兵開嶺修路,修亭將碑保護起來。又在碑旁建一關(guān)帝廟。此詩寫作者登上庫舍圖嶺,有感于眼前銀裝玉裹,群莽入關(guān)的壯麗世界,禁不住放縱詩情,引吭高歌。
【作者】
李鑾宣,號伯宣,又名石農(nóng),山西靜樂人。嘉慶進士,歷任至云南按察使,因事謫迪化(今烏魯木齊),旋遷廣東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云南巡撫。有《堅白石齋詩集》。
【注釋】
①“生不”兩句寫自己沒有想到會到玉門關(guān)外、祁連山下。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唐王之渙《出塞二首》有“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之句。祁連山,中國西北的大山脈。古祁連山有南北之分,南祁連山在新疆南部,自蔥嶺而東,包括古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及今之祁連山;北祁連山即今新疆之天山,橫貫新疆中部,綿延千里,與今所說在甘肅、青海交界處的祁連山不同。②之而:須毛。語出《周禮·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后多用以形容須毛狀的東西。③岡底斯:藏語意為“雪山”,橫貫西藏西南,與喜馬拉雅山平行,海拔6000米,主峰岡仁波齊峰6714米。④武功:武功太白:即陜西武功縣南之太白山。⑤亥章:“豎亥”和“大章”,均系禹的大臣,善行走。步:作動詞用,丈量的意思。⑥神禹:即大禹,古代部落領(lǐng)袖,傳說他善治水,疏通九河導(dǎo)之入海,戰(zhàn)勝了洪水。⑦益地:《益地圖》,古代的地圖。《括地圖》:唐代地理著作,共550卷,略述歷代沿革,各州山川及古跡等。志訛:記載錯誤。⑧張博望:張騫,因出使西域有功,封博望侯。⑨浮槎:木筏。傳說張騫曾乘槎直達天河,見《博物志》。⑩鄭安遠:鄭吉,西漢時人。漢宣帝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⑾鞭弭:兵器和弓箭。橐鞬(gao jian):箭囊。⑿羅卜淖爾:即羅布泊,古稱蒲昌海、鹽澤,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東、若羌縣北。蒙語稱“羅布諾爾”。蒲類海:即今巴里坤湖,在巴里坤縣以西、天山東段南巴爾庫山和北巴爾庫山之間。⒀南戒北戒:即“南界北界”。國家疆域的南北界限稱“兩戒”,稱南戒、北戒。青蓮:形容山峰。⒁三千大千:佛教語,“三千大千世界”的縮寫,即整個世界之意。尠:同“鮮”,少,小。(15)膏:給車上油。(16)秣:牲口的飼料。此作動詞,喂牲口。(17)韉:馬鞍墊子。(18)羲和:太陽。古代傳說羲和是給太陽駕車的馭者,因以之代指太陽。轡:駕馬的韁繩。紆轡,即停止前進。娥魄:月亮,古代傳說嫦娥居月中,故稱月亮為娥魄。(19)沆瀁(hang yang):即汪洋,形容水勢浩蕩。兜羅綿:梵語草木花絮之總稱,此指棉。其原產(chǎn)南方,明曹昭《格物要論·古棉記》: “兜羅棉,出南番、西番、云南,莎羅樹子內(nèi)棉織者,與剪絨相似,闊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20)紀功勒石:把功績刻在石碑上。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內(nèi)的杭愛山。《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追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21)射虎:用李廣事。李廣是漢武帝時抗擊匈奴的名將,有功于漢,但始終未封侯,曾被斥居家以獵射飲酒消遣。(22)遷客:被貶的官吏。
上一篇:(清)裴景福《哈密二首》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詩詞
下一篇:(清)褚廷璋《和闐》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