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江南書三卷竹枝次第展風情
《漢正街竹枝詞》
若研究武漢的歷史,不能不涉及漢口;若研究漢口的歷史,不能不涉及硚口;若研究硚口的歷史,不能不涉及漢正街。歷史悠久的漢正街是漢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據《夏口縣志》等書記載,這條街迄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早在明朝萬歷年間,漢正街就已形成市鎮,這里沿江從西至東,出現了宗三廟、楊家河、武圣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眾多的碼頭。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行棧日益增多,貿易往來頻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經濟發展鼎盛時期,漢正街已成為“漢口之正街”。商賈云集,交易興盛,市場繁榮。被稱為“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熱鬧繁華,至今不衰。于是,本省荊州、孝感各縣,外地如晉、陜、川、湘、贛、皖、浙等省人口紛紛遷入。正如清代漢陽人徐志的《漢口竹枝詞》所云:“石鎮街道土鎮坡,八碼頭臨一帶河;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正因為漢正街舉足輕重的商業地位,歷來歌之詠之的作品層出不窮,其中尤以清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最為引人注目。葉氏《漢口竹枝詞》中有大量篇章涉及漢正街,向世人直播了當時漢正街的風貌,形象藝術地凸顯了漢口當年的民風民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幾乎成為漢正街文化的原典。
2014年初,政協武漢市硚口區委員會充分整合和挖掘硚口文化資源,組織編寫了《漢正街竹枝詞》一書,再一次以竹枝詞的形式將漢正街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歷史總會在相應的節點上選擇相應的人來接過文化傳承的火炬,《漢正街竹枝詞》就是這樣的火炬。硚口區政協主席國洪河多次與沙月磋商出書事宜,由沙月負責總策劃,政協文史辦主任朱波夫負責統籌區檔案局、文化局等相關部門,全力協調配合。該書在卓爾書店一經面市,就銷售一空,說明讀者依然在關注漢正街,關注漢口竹枝詞。
《漢正街竹枝詞》一書于2013年2月立項,由國洪河擔任編委會主任,丁新超擔任主編。另有副主編兩名,分別是朱波夫、沙月;詩歌編輯五名,分別是黃春元、肖少平、劉寶森、陳伯安、姚泉名。延請了徐明庭、白雉山、管用和、何祚歡、劉富道、董宏猷為該書顧問。全書依時間列序,分三卷本,即“清代卷”53首、“民國卷”27首、“當代卷”120首,共計竹枝詞作品200首。各卷按作者分類,當代卷作者以姓氏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清代卷、民國卷的作品題目除羅漢外,大多數都是編者所加。清代卷、民國卷作品、原注、新注與解讀主要參照了徐明庭編撰的《湖北竹枝詞》、沙月編著的《清葉氏漢口竹枝詞解讀》與清人范鍇的《漢口叢談》和其他相關資料;當代卷注釋主要是對一些名詞進行解說,解讀主要表達對作品內容的說明,參考了相關文獻和網絡文字。全書按照作品總數的三分之一配圖,既有老照片,也有當代攝影和書法、繪畫作品。
全書的詩歌和插圖分別由湖北省詩詞學會竹枝詞文化中心、金橋沙月竹枝詞文化公司與硚口區政協書畫攝影協會組織完成。該書的編輯還得到了硚口區文體局、硚口區檔案局、硚口區史志辦、漢正街辦事處、硚口區文化館、硚口區檔案局、漢正街博物館的幫助和支持。
湖北省詩詞學會竹枝詞文化中心其實與后來的武漢竹枝詞學會是一套班子,都是在沙月引領下的一群武漢竹枝詞愛好者。4月12日上午,《漢正街竹枝詞》創作組在硚口檔案館開展項目調研活動,這標志著該書進入創作組稿階段。至10月份,編委會組織顧問召開了《漢正街竹枝詞》項目評審會,沙月作了工作匯報后,顧問們積極發言,對初稿提出了許多誠懇的建議。其后,編委會針對評審會的建議對該書進行了認真的修訂。2014年1月,《漢正街竹枝詞》由武漢出版社出版發行。
《漢正街竹枝詞》一書的編排體例頗有新意。首先是“一頁一詩”,即一個頁面只排一首竹枝詞。其次是“一詩一解讀”,即每首竹枝詞都有今人的解讀。解讀的形式很活潑,有針對詩題的說明,有針對作品的解釋,不一而足。再次是保留原注,增加新注。若原作有注的,一概保留;若詩中涉及地方名物難以理解的,一概注釋。另外,大約三分之一的詩作配了老照片或名家書法照片,用圖像直觀地表現了漢正街的古今。以下引用“當代卷”中一例。
白雉山
作者簡介:白雉山,本名楊村,號白雉山人、首義詩翁。副研究員。曾任武漢《書刊導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現任湖北省詩詞學會顧問、湖北省吳楚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葉開泰藥店
馳名三鎮葉開泰,有口皆碑好藥材。
求藥問醫人不絕,果真金字老招牌!
解讀:葉開泰藥店始創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武漢著名的老字號。曾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廣州陳李濟同為“中國四大藥店”之一。始址于古漢正街鮑家巷口開設的葉開泰藥室,后更名為葉開泰藥鋪。
《漢正街竹枝詞》所秉承的“薪火相傳,創新發展”的文化理念,就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著名作家董宏猷在該書的《序》中說:“這部獨特之書的出版,不僅打造了具有硚口文化特色的‘漢正街竹枝詞’文化品牌,為硚口文化工程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而且,通過漢正街竹枝詞的物化成果,全面展示上下五百年漢正街的變遷、歷史沉淀以及商業文化的魅力。”“本書大眾化、平民化,雅俗共賞,可讀性強。一書在手,歷史與現實盡在眼前。既是生動形象的漢正街百科全書,又是可供收藏的文化精品。其文化之意義,早已超越了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他還深情地說:“就在這部書的編撰過程中,我得知我的出生地,一個有名的里分,也將永遠地消逝。于是,更加覺得這部書的及時與可貴。物化的漢正街也許會改變,或者消逝,但是,文化的漢正街,卻會永遠地存在,并且傳承下去。”
《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
2015年元月,《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主編為蔡永,副主編為沙月、姚泉名。
蔡甸區原名漢陽縣,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知音文化根基。2014年7月中旬,姚泉名受沙月的委托,向蔡甸區文體廣電局表達了共同編撰“知音竹枝詞”一書的愿望,獲得積極回應。雙方認同竹枝詞在宣傳知音文化方面具備貼近民眾、貼近生活的巨大優勢。
經過磋商,書名暫定為《流水高山唱竹枝:蔡甸竹枝詞》。因為知音文化起源于伯牙、子期的傳說;蔡甸區所在的“大漢陽”地區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傳說是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之根。作為武漢特有的文化資源,知音文化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流水高山唱竹枝》將以竹枝詞的形式開創宣傳、傳播并傳承蔡甸區知音源文化的新路子。以此為基調,雙方確立了編撰本書的基本宗旨,即以蔡甸區特有的知音源文化為主打,兼顧蔡甸區的風光風俗、人物事件等方面,力求較為直觀地反映蔡甸區的文化底蘊;雙方將努力策劃和推動“知音竹枝詞”這一文化品牌的誕生,將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為肇始的“知音文化”和“武漢竹枝詞”這兩朵漢派文化的奇葩嫁接起來,催生新型文化品牌,形成宣傳漢派文化主體“知音文化”的合力。
雙方敲定了組編《流水高山唱竹枝(暫定名)》一書的相關細節,其后綜合專家的一些意見,由姚泉名執筆,撰寫了《〈流水高山唱竹枝(暫定名)〉編撰方案》。《方案》明晰了編撰思路:236(一)本書擬收錄竹枝詞作品200首左右,全書分為“竹枝舊聲”和“知音新唱”兩部分。“竹枝舊聲”部分,將從相關典籍中擇要收錄“大漢陽”區域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竹枝詞作品,大約50首。“知音新唱”部分則以現當代竹枝詞作者的原創作品為主,辟“知音源文化”“蔡甸風光”“蔡甸人物”“民俗風情”“特色飲食”等五個欄目,大約150首。(二)全書采用“一面一事一竹枝”的編排形式,即書的每一面,上為竹枝詞作品,下為相關注釋。裝幀設計避繁從簡,力求清新大氣。(三)擬延請區域內的著名書法家、畫家、攝影家題簽、插圖。
《方案》提出了“原創作品要符合竹枝詞的民歌特色,語言趣而不油,風格俗而不惡,立意妥而不卑。相關注釋力求準確、簡潔、生動,不宜太長”的創作要求。所謂“語言趣而不油”,是指原創竹枝詞作品要語言風趣幽默、輕松俏皮,但不要油腔滑調,搞成打油詩;所謂“風格俗而不惡”,是指原創主旨作品的風格要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但不要低俗惡俗,搞成順口溜;所謂“立意妥而不卑”,是指原創竹枝作品可以歌頌贊揚,但不要阿諛奉承,詩格卑下,搞成“臺閣體”。總之,是要保證原創作品的文學品位,保持詩歌的格調。
7月21日,武漢竹枝詞學會、武漢金橋沙月竹枝詞文化有限公司向蔡甸區文體廣電局正式提出共同編撰《流水高山唱竹枝》的申請。獲得批準后,雙方簽署了《流水高山唱知音》詩集編撰合同,正式啟動了全書的編撰工作。
經過精心籌備,7月24日,《流水高山唱知音》創作會議在知音故里——武漢市蔡甸區召開。會議由蔡甸區文化體育廣電局陳進軍副局長主持。
會議特邀代表、市作協主席董宏猷深情地指出,這本書的創作、編撰,標志著竹枝詞回家了。蔡甸作為著名的民歌之鄉,具有獨道的文化眼光,用獨特文學形式修史,修當代史,利在當今,功在千秋。記錄民俗地情的竹枝詞回家了,具有獨特民歌風味的竹枝詞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來自民間的竹枝詞將要生長出自己的花朵。這是武漢竹枝詞學會又一次極成功的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可以吸納蔡甸的年輕詩人,壯大竹枝詞文化隊伍。董宏猷不能忘記當年他在蔡甸當知青,就是聽著蔡甸的伯伯們唱歌長大的,并且搜集了大量蔡甸民歌,他后來發表好多詩歌,就是蒙受了蔡甸民歌恩惠。竹枝詞創作是有門檻的,要按照竹枝詞格律進行創作,發揮蔡甸區民間文學優勢,如說善書,唱鼓詞,還有很多,融入到創作中來。他希望多一點蔡甸特有的民俗內容,如農事、人物等。董宏猷建議把專家創作與廣大民眾參與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來寫蔡甸。
蔡甸區文化體育廣電局蔡永局長在總結中強調,《流水高山唱竹枝》的立項意圖,重點是以知音文化為主打,打造蔡甸區的文化品牌。一年做一點,做好傳播傳承工作。立項方案在創作過程中要結合實際不斷完善。作者們不要拘囿于方案所作的初步思考,歡迎大家自己擬題來創作,比如蔡甸的花石行、財魚燜藕等。請大家在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作品的立意要積極,要體現正能量,反映核心價值觀。
會議通過座談的形式,對書名、創作思路,以及作枝詞的體例、格律等進行了充分討論。武漢竹枝詞學會會長沙月、副會長張少林現場認真解答了大家的一些疑問。根據與會者的建議,最終將書名定為《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會議還確定書稿交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參加這次創作會的還有武漢竹枝詞學會的涂運橋、劉寶森,以及蔡甸詩聯學會的龍良瑛、蔡曉明、王體大、唐洲、張繼安、李正華、吳春和、陳志波等竹友共計30余人。每一位與會者都領到了自己的創作題目,紛紛表示,一定竭盡全力參與項目,保證創作高質量、高水平。
一個月的創作時間很快就到了。8月中下旬,姚泉名就陸續收到蔡甸詩人的來稿,沙月也將市區組稿陸續收齊。從稿件的作者來看,本書原創竹枝詞的作者層次豐富,既有享譽全國的大作家、大詩人,如董宏猷、管用和、白雉山、陳建新等;也有扎根本土的蔡甸詩家。省中華詩詞學會的常務副會長向進青、副會長李輝耀、秘書長雪湘明等人百忙之中也分別創作了數首蔡甸竹枝詞,以壯聲色。
所有的原創詩人在作品中都飽含了對蔡甸的深情厚誼,如董宏猷,將當年在蔡甸當知青的歲月濃縮在一首首蔡甸民俗竹枝詞中,表現了他對農村生活的熟稔,看這首《雙搶》:“飯在鍋里等人吃,天天開的流水席。回家倒頭就做夢,一屋鼾聲八腳泥。”形象生動,風趣幽默,得竹枝三味。再如曾在蔡甸生活過20多年,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蔡甸的管用和先生,不吝筆墨地贊美了蔡甸的美麗風光,且看這首《索子長河》:“索子長河若畫廊,一條玉帶系千鄉。田園港汊蜿蜒過,不是魚倉即稻倉。”還有白雉山先生,他以80多歲的高齡按時寫完了五題竹枝詞,后來,編輯發現詠蔡甸籍著名書法家陳義經先生的竹枝詞沒安排人寫,想到白老和陳老是多年的老搭檔,就去電請白老再創作一首。白老二話不說,立即答應下來。更讓人感動的是,不到半小時,他就從網上將“作業”交來了,而且還親自寫好了“注”。
李正華是當代蔡甸文化的播種者之一,他當年主持工作的侏儒山文化館享有全國性聲譽。他非常支持本書的編撰,積極撰稿,創作了一批藝術水準很高的竹枝詞作品,是本書入選作品最多的詩人,共計17首。另外,奓山中心小學的陳志波老師可能是本書最年輕的作者了。他不但完成了既定的詩題,還創作了一系列饒有情趣的蔡甸農俗竹枝詞,豐富了本書的內容,他也有14首作品入選。不能不提本書序言的作者,原湖北省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劉富道先生。劉主席是蔡甸奓山人。當姚泉名拿著本書的初稿,請他出山寫序時,他只是說,我不懂竹枝詞,但我愿意為家鄉的文化事業出點力。當時,他的手頭上正在創作一個大部頭的劇本。但為了家鄉的文化事業,為了給蔡甸唱響竹枝詞鼓一個掌,他還是很快將序言寫好。他在序中對武漢竹枝詞學會這個團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沙月帶領她的團隊,將竹枝詞運用于武漢城市文化建設之中,謳歌地域文化元素,為人稱道。《沙月竹枝詞》《漢正街竹枝詞》《長江流域民俗竹枝詞》作為最新成果,在中華竹界獨樹一幟。本書中,沙月團隊的詩人們同蔡甸本地的詩人們一道,用清新曉暢的竹枝詞作品,吟詠蔡甸風物,弘揚知音文化,濃墨重彩勾勒了蔡甸的錦繡畫卷。”
全部作品都按既定時間匯總后,8月25日至9月9日,沙月主持了稿件的初審工作,主要由黃春元和姚泉名對來稿進行初審。初審的要求是:1.審體裁是否合乎平仄律與用韻律;2.審表達是否符合“正能量”要求;3.能夠修改的盡量修改;4.實在無法修改的忍痛割愛;5.按照初步策劃做好作品分類。在初審過程中,身在深圳的黃春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網上進行,圓滿地完成了初稿的審定工作。
一審之后,書稿就由主編蔡永把關,他親自對每首竹枝詞的詩句進行審定和修飾,對每條注釋進行考證和增刪,對書的裝幀進行設計和打造,經常與大家在網上討論具體的修改方案。本書從排版到最后印刷,其間僅修版就達到15次。10月28日,蔡先生還組織召開了區文體廣電局和市竹枝詞學會的相關專家參加的集體定審會,確定篇目、版式等。可以說,這本書從策劃、創作、審校、設計、組織的每一個環節都凝結著他的汗水;從封面、扉頁、序文、目錄、正文、題跋的每一個地方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薄薄的一本書,調動了蔡甸區乃至市級、省級詩詞、書法、美術等各個領域的文學藝術精英。2015年1月5日,《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洪山竹枝詞》
洪山區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古代,長江與今東湖、南湖、湯遜湖連通,直到宋代,武昌以東方圓四十多公里水面都在今洪山轄區內。當年,屈子行吟,李白放鷹,陸游入蜀;朱元璋九峰訪釋無念大師,譚嗣同登洪山寶塔,凈慧大師落發卓刀泉古寺,都發生在今洪山境內。值得一提的是,楚地乃中華竹枝詞之源頭,武漢竹枝詞在中華竹枝詞板塊中占有重要分量,洪山竹枝詞在武漢竹枝詞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如民國蔡寄鷗的《洪山竹枝詞》等,影響深遠。
由武漢市洪山老年大學、洪山區文化體育出版廣電局、武漢文化遺產協會竹枝詞學會組編的《洪山竹枝詞》一書于2016年6月公開出版發行。張少林是這本書的主要組織者。這本書中選編的竹枝詞,突出了洪山的地域特色,新、舊唱聯袂,古今同源,一脈相承,且新唱多為洪山老年大學學員和學校教職員工的新作,同時吸收了省、市內外竹枝詞詩友的佳作,旨在為傳承中華文化,振興中華竹枝詞盡綿薄之力。
《洪山竹枝詞》一書分為洪山點贊、山川攬勝、草木尋芳、學府精英、舊枝擷英等五個版塊,計收竹枝詞近280首。
“洪山點贊”版開篇為“洪山新篇”,是總括洪山區全貌的作品,尤以程林的《洪山十唱竹枝詞》最顯目:“一唱洪山好竹枝,梅花開在雪霜時。春風化雨香千里,韻繞湖山萬里詩。”“二唱洪山御菜紅,走南闖北建奇功。鄉間土菜連金殿,天下分享歡樂同。”“三唱洪山好風光,山青水秀鳥飛翔。上觀黃鶴云中繞,下俯長江萬里長。”“四唱洪山智慧多,校園遍布似星羅。行吟閣中留佳韻,南望山前聽楚歌。”“五唱洪山經濟強,化工光谷益相彰。三年總值翻一倍,科技振興城與鄉。”“六唱洪山深底蘊,東門伏虎記前情。關公卓土飛泉涌,柳岸詩仙曾放鷹。”“七唱洪山好夢同,干群攜手樹民風。園林城市宜居住,社會和諧信息通。”“八唱洪山引鳳回,高新科技筑高臺。公司上市排成隊,區校聯姻后勁來。”“九唱洪山喜文明,窗口春風笑臉迎。一站流程優服務,公平辦事少紛爭。”“十唱洪山持續型,滿城綠樹楚山青。九峰云繞千枝秀,廣埠屯環萬戶寧。”從十個方面對洪山區的新面貌進行了謳歌。“洪山點贊”的其他竹枝,則通過一個個的“點”來給洪山豐富多彩的建設新貌“點贊”。如李秋華的《洪山科技一條街》:“珍珠粒粒串成群,桂子書香魯巷云。航母飛船孵化起,摘星拿月有來人。”對洪山區超強的科技研發能力點贊。如易恒清的《光谷步行街》:“德意牛排味道香,大韓料理店員忙。國人細品他邦食,油炸窩窩老外嘗。”為光谷步行街里的中外美食點贊。如張少林的《野芷湖大橋》:“水上三環接二環,東南西北比鄰般。綠楊絲動蛙聲起,一路高樓對遠山。”為生態和諧的交通新樞紐點贊。如方祥華的《武漢西藏中學》:“漢藏同胞手足情,東湖之畔讀書聲。師資校舍呀啦索,五彩經幡揚美名。”為湖北省唯一的內地西藏學校點贊。如蔣月華的《洪山老年大學》:“塔影松聲耄耋多,寫生拍照扭秧歌。嬌柔身段狂飛舞,返老還童叫細哥。”為有近8000學員、300個教學班,涉及老年朋友方方面面的興趣愛好的洪山老年大學點贊。如黎銀屏的《農家樂》:“湯遜湖邊一酒家,游人坐品好香茶。相鄰桌上時鮮菜,玉帶香菱拌藕花。”為湯遜湖邊的特色飲食服務點贊。如傅占魁的《三月三放風箏》:“一片清新撲鼻香,紅衫小女畫中央。風箏牽引心頭翅,蹦跳猶如鳥在翔。”為洪山區的傳統民俗點贊。如萬新民的《洪山菜薹》:“塔影鐘聲聚佛緣,花黃衣紫映云天。年年都進皇宮院,入味香純脆嫩鮮。”為久負盛名的洪山菜薹點贊。徐復峰《抗洪烈士高建成》:“抗洪猶憶九八年,一世英名指導員。率領尖刀深水去,簰洲灣里贊歌傳。”為駐地在洪山的“九八抗洪英雄”高建成點贊。
如果說“洪山點贊”擷取了洪山區不同的靚點進行描寫,繪成了一幅“洪山人文圖”,“山川攬勝”則揮灑出了一幅“洪山風景畫”。洪山得造化垂青,大江大湖,風景如畫,歷來詩人歌之詠之,不絕于耳。《洪山竹枝詞》一書將洪山區的大小景點一一羅列,予以歌詠,令人目不暇給。如黃小遐《桂子山》:“香風九月滿江城,萬點黃英萬樹生。更有一番風景好,桂陰深處讀書聲。”桂子山位于華中師范大學校園內,該山以滿山的桂花樹而聞名遐邇,每年九月,桂樹飄香,香飄滿園。如王惠玲《東湖》:“風微波漾一舟行,何處吹簫隱隱聽?欲織斑斕千個夢,卻疑驚動滿湖星。”東湖風景綺麗,名聞天下,歌詠者最多,此首別有情趣。如劉先森《天興洲》:“輕黃蘆葦自悠悠,船泊荒灘古渡頭。島劈長江分兩段,繡鞋一只起瓜洲。”天興洲又名天星洲,俯瞰如一只繡花鞋,地處長江武漢段青山峽水域,四面環江,面積約26平方公里。如江晶晶《卓刀泉》:“英雄忠義足千秋,萬古留名漢壽侯。自得卓刀泉飲處,東門伏虎匯清流。”卓刀泉位于洪山區伏虎山麓卓刀泉寺內。相傳,關羽曾駐兵此地。時天旱無水,兵干馬渴,關羽情急之下,卓刀于地,頓時水涌成泉,后人便將此泉取名“卓刀泉”。如王春桃《施洋烈士墓》:“伸張公理豈能閑,鐵路工人作靠山。視死如歸軍閥懼,一腔正氣撼人間。”施洋烈士墓位于洪山南麓。施洋是著名律師,中國共產黨員,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時被捕,隨即慘遭殺害。如艾詩人《廣埠屯》:“廣埠屯糧好個天,帝王親授打牛鞭。與民爭食昏庸主,故事聽來麻辣鮮。”廣埠屯自古以來為入武昌東門的交通要道,對衛戍明楚王府至關重要;且此地廣袤肥沃,適宜耕種,于是明楚王將此地選為護衛軍的軍屯之地。
“草木尋芳”版乃囊括了洪山區的各個公園。如方祥華的《東湖梅園》:“銀湖月滿影搖紅,一段香云潤曉風。喜鵲枝頭圓夢境,春聲先奪古城東。”東湖梅園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所和中國梅文化館所在地。創建于1956年,位于東湖風景名勝區磨山景區南麓,與南京梅花山梅園、無錫梅園和上海淀山湖梅園并稱“中國四大梅園”。此詩寫梅園色香聲影,已臻化境。如劉志澄的《東湖櫻園》:“櫻林花海靚湖邊,燦若云霞倒影連。喜看相親臺上客,鵲橋巧渡彩虹牽。”東湖櫻園占地260畝,有櫻花樹10000株,絕大部分櫻花是中日雙方1998年共同投資栽種的。園內以仿日本建筑的五重塔為中心,配以日本式園林和建筑,整個景區體現出濃郁的東瀛風情。如沙月的《東湖蒼柏園》:“東湖可竹柏猶新,七桂欣迎小燕春。疑海聽濤應笑慰,東湖勿忘創園人。”蒼柏園位于東湖聽濤景區,系2008年為紀念東湖創始人周蒼柏所建。周蒼柏,愛國的民族資本家,抗日戰爭中其子為國捐軀,其女周小燕,新中國著名音樂家。如劉千的《南湖幸福灣公園》:“青云揉碎撒湖心,草樹圍屏放野禽。未到黃昏人已爆,腰纏衣袖過園林。”南湖幸福灣公園位于洪山區珞獅南路南湖片區。園用地面積約36萬平方米,包括水上活動、體育健身和生態景觀區,還設計有軟質緩坡入水的湖岸線,湖中種植有荷花、菖蒲、鳶尾、水蔥、茭白等水生植物,形成濕地景觀。
洪山是聞名的大學城和科技城。轄區內有高等院校38所,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省部屬以上高校14所,國家重點學科6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省以上科研機構35個,有兩院院士54名,在校大學生近50萬人。國內第一根光纖、第一臺大功率激光器、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均誕生在這里。1988年創立的洪山科技一條街,長達10公里,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科技、電子、243信息市場和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素有“北有中關村,南有廣埠屯”的美譽。誠如方祥華《學府精英序曲》所謂:“桂子山連廣埠屯,珞珈光谷是家門。新興科技沿街擺,惠及中華勵子孫。”《洪山竹枝詞》一書特辟“學府精英”版塊,將這些高等學府中杰出的精英逐一吟詠,構建了一個群星閃爍的“人才庫”。這些竹枝詞主要由劉寶森創作,計49人,能寫出各自的特點,如《錢基博》:“為尋莊子道家文,博覽群書著作勤。將發九流之管鑰,殊途匯聚獨稱君。”錢基博(1887—1957年),字子泉,江蘇無錫人。抗戰勝利后,任武漢華中大學(今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經學通志》《國學必讀》《讀莊子天下篇疏記》等。再如《吳澤霖》:“土司夏大禮佳賓,苗布邊民貴待仁。文物展陳驚詫眾,幅員遼闊盡奇珍。”吳澤霖(1898—1990年),曾任上海大夏大學、中南民族學院教授等職,著作有《貴州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區苗族的婚姻》等,主編《人類學詞典》。再如《張舜徽》:“唯君尊樸厭虛聲,夜讀攻艱似破城。執筆著書無悉數,蒼松挺拔晚風清。”張舜徽(1911—1992年),湖南沅江縣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第一位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一生完成學術著作24部共計八百萬字。精于“小學”,博通四部,成為一代“通人”大家。其學術著作全部由毛筆撰寫完成。再如《張良皋》:“二戰硝煙血洗塵,紅樓巧說喜新春。武陵竹屋江城雨,留住鄉愁福并臻。”張良皋(1923—2015年),湖北漢陽人,華中科技大學建筑系教授,著名建筑學家,巴楚建筑文化締造者、紅學家,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腳樓》《匠學七說》《巴史別觀》《中國民族建筑(湖北卷)》等。這些在洪山地區工作過的學者,極大加深、加厚了洪山區的文化底蘊。
“舊枝擷英”收錄了50首前人的竹枝詞作品,起自南宋無名氏,止于現代何香凝,以晚清及民國為多。當然,這不是洪山舊竹枝的全部。50首中有一些是平常很難注意到的作品,如清人周壽昌的《白沙洲漁家竹枝詞》四首就很有價值,其一:“洲前雨過日為薰,洲面霞飛亂水紋。明日南風宜下網,半天看起鯉魚云。”其二:“白沙洲前落烏蓬,丁字灣前理釣筒。朝去洲南暮洲北,一江日照兩江紅。”其三:“郎網銀鳊鲙作羹,妾攜雙鯽帶葵烹。前途聽說風波惡,只傍洲邊十里行。”其四:“中秋無雨卜魚饒,夜賽鄱宮鬧管簫。三月三兼九月九,兩番風信驗魚苗。”我們從中可藉以了解清代白沙洲一帶漁民的生活情形。
洪山老年大學校長方祥華在《洪山竹枝詞·序》中說:“宋元以后,尤其是清代,竹枝詞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各種地方性竹枝詞。這類竹枝詞記錄了各地風俗民情,山川名勝等,寫法上則詩與注并重,詩、注相得益彰,這些都成了民俗學難得的好資料……這一類竹枝詞才是中華竹枝詞的主流,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傳承和挖掘的寶庫。無論是竹枝詞團隊還是個人,收集整理并身體力行,積極創作、研究民俗風情類竹枝詞,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也是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
這正是:
漢正街連蔡甸街,洪山新唱隔江諧。
竹枝三卷吟風物,花影過墻探玉階。
上一篇:《漢陽古郡晴川客月照琴臺唱竹枝》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誰解當年竹枝味一輪沙月照江城》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