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門頭
向家門頭位于慈城民主路,附近有大耐堂、恩榮坊、冬官坊等古建筑遺跡相互毗鄰。
一、大耐堂
大耐堂,是北宋真宗時期宰相向敏中的后裔居住的老屋。關于“大耐”二字的來歷,《宋史·向敏中傳》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向敏中官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之日,李昌武正在翰林院當值,這時皇帝對他說:“朕自即位以來,從未任命過仆射。今日有此殊命,估計向敏中要高興壞了,去他家祝賀的人肯定很多,你悄悄地去察看,明日來報,不要說這是朕的意思。”于是昌武就去了向府,卻看見向府門口冷冷清清,一點不像辦喜事的樣子。昌武徑直走進去,對敏中表示祝賀,說:“今日聽說向公拜相,士大夫莫不歡欣鼓舞,真是朝野相慶啊。”敏中聽了,但以“唯唯”作答。昌武又說:“當今皇帝即位,從未任命過仆射,您是第一個,這是多大的榮耀啊!”敏中聽了,又以“唯唯”作答。昌武不明白敏中心里怎么想,就又說了一些前任仆射如何高調,皇帝又如何恩寵之類的故事。敏中聽了,還是以“唯唯”作答,始終沒有別的話。昌武只好告退。又去向府的廚房察看,看看是否在準備酒席,只見廚房空無一人。第二天昌武向皇帝如實匯報,皇帝笑著說:“向敏中大耐官職。”意思說他戒慎恐懼,特別沉得住氣。
向敏中的后裔在慈城建“大耐堂”,就出自宋代皇帝稱贊他們先祖的這句話。大耐堂向氏的著名人物有向壽、向樸、向道淳祖孫三代,還有明天順舉人向秉直,嘉靖甲辰進士向洪邁,嘉靖乙丑進士向程,教諭向欽,還有《明史》記載的孝子向敘等。
向樸,字遵博,向壽之子。明太祖曾經召見過他,問大麥為什么四個穗,意思大概是問如何能讓麥子豐收。向樸回答:“麥備四時之氣,當秋而種,洎夏而熟……”意思就是只要一年四季風調雨順,麥子自然就能豐收。他的回答讓農民出身的明太祖很滿意,就任命他為獻縣知縣。向樸到任后,節用愛人,勤督農桑,使流民得以復業;又設義學,空暇時參與授課,很受民眾擁戴。后來燕王朱棣為奪取皇位,發動“靖難之役”,從幽燕一路南下,沿途州縣望風而降,只有向樸組織民兵據守獻縣,拼死不降。他認為燕王朱棣雖然是建文帝的叔叔,但也不能違反君臣大義,所以他說:“吾知有君,不知有君之叔也。”他要為建文帝盡忠,與燕將譚淵作戰失敗,他抱著官印寧死不屈,被殘酷處死。民眾在泥淖中找到他的殘骸,葬于道旁。此后獻縣民眾每到寒食節都會去給他掃墓,哀悼他這位父母官。
向樸的父親向壽,字樂中,師從寶峰先生趙偕。趙偕是宋代宗室,不愿意在元朝為官。向壽也和趙偕一樣,被稱為樂齋先生。向壽八十歲那年病重將死,忽然又坐起,叫來兒子向樸說:“丈夫仕不忠君,危不授命,所學何事也?”這句話出自文天祥“讀圣賢書,所學何事?”意思就是希望兒子忠君報國,臨危授命,說完就去世了。后來向樸在獻縣英勇抵抗燕王朱棣,不屈而死,其氣節就來自父親遺教。
向道淳,字永修,向樸之子。家中藏了先祖向敏中的不少書,素有匡濟天下之志。只因父親向樸死于“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等于是他的殺父仇人,所以朱棣當了皇帝,他從此絕意科舉,閉門教書。地方官幾次推薦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道淳建父親衣冠冢于陽嘉山。他在父親冢前哭泣,據說他的眼淚滴到哪棵松樹上,哪棵松樹就枯死了,就像《晉書》記載的王裒悼父:“涕淚著樹,樹為之枯。”
向樸的妻子徐氏,是一位賢妻良母。當初向樸為官廉潔,徐氏同樣生活儉樸。公公向壽病重,徐氏親侍湯藥,累日不去簪珥,不分白天黑夜。朱棣當皇帝之初,要對建文帝的忠臣家屬進行報復。徐氏以為在劫難逃,決心以死相抗。她將兒子道淳、道澄托付給丈夫的義友韓超,自己做好了隨時死的準備。后來風聲漸弱,她命兩個兒子“修善行以成父志”,——雖然不能做官,但可以做好事,繼承父親遺志。徐氏出身富戶,加上勤儉持家,因此家境越來越好。向氏子孫享有成業,離不開她的功勞。
大耐堂向氏的名人還有:
向錦,字中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曾任鳳陽同知。有一年鳳陽鬧饑荒,侍郎王瓊奉命賑災,先按戶口發放救濟糧,當地居民獲得救濟,而流民多餓死。向錦發現情況后及時報告給王瓊,建議發糧不按戶口按人口,使幾萬流民也能有飯吃。后出任廉州知府,廉州靠近國境。安南國有一百多個居民因國內動亂,越過邊境進入廉州地界。鄰近的欽州當局以捕獲敵人上報御史,御史認為是大功一件,并決定將安南國居民全部處死。而向錦發現這些人扶老攜幼,提著行李,沒有一個人手持武器,于是力爭于御史,認為夷人越界,罪止首惡,其余都應遣返。御史大怒,奏告向錦受賄。此后事情雖得以澄清,但向錦仍遭免職。鳳陽當地產珍珠,價值巨萬,而向錦一無所私,回鄉時行李蕭然,因此同鄉好友馮志稱贊他“真廉州太守也”。向錦回鄉后,把好房子讓給二弟,自己在葑田上蓋起簡陋的房子居住,盡管屋漏滲水,他也不以為意。
向顥,字存白。他的大哥不守先業,敗光家產,向顥割自己的家產分給他大哥。饑荒之年,他放糧助棺,遠近災民對他感恩戴德。他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懋英,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次子懋賢,康熙二十九年(1690)舉人。可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向志尚妻裘氏,是一位節婦。志尚因父親去世哀傷過度,得了血疾。裘氏精心照料卻無力回天,志尚于第二年去世,這時裘氏說:“吾當代夫盡子道。”從此侍奉婆婆起居,精心照料婆婆二十余年;每年祭祀亡夫都哭得極其傷心。她守節三十八年,獲得朝廷表彰。
二、恩榮坊
恩榮坊,清代富商向恒升為其祖父向騰蛟而立。
恩榮坊
向騰蛟,字文赤。順治十八年(1661)武進士,當時張蒼水、鄭成功等明朝舊部仍在抗清,而他已經考取清朝的進士了。騰蛟先后擔任陜西山丹衛守備、河南府城守、泰州游擊將軍等職,歷官三十余年,兵民和協,以年老告歸,“人稱完節”。這是縣志對他的評價。他作為武將,三十年沒什么突出戰功,似乎有點遺憾,但能做到兵民和諧,也就是軍紀好,不擾民,在當時看來也算很不錯了。
三、冬官坊
冬官坊,位于慈城民主路,與清代恩榮坊前后只相隔一米,為弘治己未(1499)進士工部主事趙暕所立。橫額上鐫刻“弘治己未進士趙暕”,旁刻“大明正德庚午季冬甲申吉旦”“國子監生男趙璧立”。
趙暕,字時夫,正德元年(1506)以主事任榷使。歷代慈溪縣志中均無“趙暕傳”,卻有其養母馮氏的故事:趙勝妻馮氏,二十五歲守寡;母親要她再嫁,她寧死不從——“焚香告天,誓欲自盡”,幸虧妯娌們看得緊,才沒有自殺成。她母親害怕了,只得隨她去。從此她以丈夫的侄兒即趙暕為子嗣,教他讀書應科舉。后來趙暕果然考中進士做了官,馮氏也因此獲得朝廷表彰。
上一篇:慈城《半浦鄭氏》
下一篇:慈城《姜宸英探花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