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浦鄭氏
《溪上遺聞集錄》曰:“吾邑世家之久,未有若鸛浦鄭氏者。”鸛浦即半浦。半浦鄭氏歷史悠久,從明初開始“代有聞人”,至清朝中葉,猶有鄭梁的五世孫鄭勛建藏笏樓,供奉先祖鄭滿畫像及鄭滿使用過的朝笏。下面介紹這個家族的幾位名人:
鄭子弼,六歲時他的父親遭遣戍,他由二嫂帶大,后來子弼孝敬二嫂就像孝敬母親一樣。鄉里有人偷東西,被他發現了。那人很害怕,畏縮著跪下不敢起。子弼勸他說:“知道你家中貧困,這次就不追究了,希望你今后改正。”第二天那人送來禮品,被子弼拒絕。他也始終沒把這件事告訴別人。那人后來也改邪歸正了。這種故事在古時候被稱為“化盜”。
子弼自己沒有做官,他的孫子鄭滿,字守謙,官至山東濮州知州,“所至士民畏愛,為政好行其所學”。
鄭鍾,字廷用。天順間舉人,曾任梧州府經歷,以清廉著稱。當時有流寇進犯府治,流寇相互告誡說:“此行只殺貪官污吏,鄭經歷是清官,不可冒犯。”一時大小官吏及過往使者紛紛躲入他的官署才得幸免。后來任獻縣知縣,在他離任后,當地民眾為他建生祠。
鄭尚經,字宗道。他辭官回鄉時已年過六十,他的父親鄭瀅還健在,但脾氣不好,愛發火。每當父親發火時,他都會跪下請罪。有時鄭瀅仍不解氣,甚至動手打他,他至敬至孝,沒有半句怨言。
鄭尚清,字宗直。少師李春芳看重他的學識人品,請他擔任館師,款以上賓之禮。尚清對父親極孝順,所有經濟來源、家庭開銷,無不向弟弟們公開。他的兒子因此發牢騷,表示不滿。鄭尚清很生氣,說:“我先有弟弟,后有兒子。兒子是我生的,弟弟是父親的。我怎么能為了兒子而背棄父親呢?”族黨中有貪小利而不顧人倫的,尚清見了必當面訓斥,毫不留情。
鄭光弼,字右君。他是名儒顏鯨的學生,與錢仲選、陳應式、王應選并稱顏門四弟子。顏鯨又是陽明高徒王畿的學生,所以光弼也是陽明的三傳弟子。光弼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任余杭訓導,以身作則,對學生管理嚴格。當時有兩個學生恃才放曠,不守規矩,長吏認為此二人前途無量,不敢得罪。光弼將他們叫到明倫堂,歷數他們的過失,把他們痛打一頓。頓時全縣震動,學風為之一變。升任安吉州學正后,督學使者來郡城視察,按慣例須拜謁文廟,卻遲遲不到。諸生們等在那里又累又餓,光弼很生氣,說:“拜謁孔廟而不早點來,輕慢先師也。學生們先回去吧,上面如有怪罪,我一個人頂著。”使者終于來了,問諸生在哪里。鄭光弼回答:“日云莫矣,謂非行禮孔廟時,皆散去矣。”這是引用《左傳》的話:“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意為批評督學使者自己不守禮法,讓學生久等。使者惱羞成怒,打了光弼十杖。光弼當即解印辭官,拂袖而歸。后來他又擔任太平府教授,這時,當年被他打過的兩個余杭學生都已考中進士,他們暗中使壞,讓光弼丟官。光弼于崇禎末年去世,終年七十余歲。據縣志記載,半浦有職思堂,光弼所居。他曾于堂東南構屋三楹,中懸圣旨,四壁多名賢題詠,楣間則畫著他的母親苦節自守、至誠獲神助的故事。
鄭啟,字伯蕃。其子鄭溱,曾在南明政權擔任按察副使,明朝滅亡后想要自殺殉國,鄭啟流著淚勸兒子:“你祖母十七歲守寡,把我養大,我只有你一個兒子,你即使為了大義顧不得我,也總得想想祖母暮年怎么過吧!”鄭溱一下被驚醒,從此他父子二人閉門授徒,耕讀傳家,成了明末遺民。
鄭溱是明朝都督施翰的女婿。施翰的兒子施邦玠曾經起兵抵抗清軍,兵敗,拔祖傳寶刀自殺,曰:“吾不負此刀也!”邦玠沒有兒女,鄭溱偷偷收取他的遺骨葬于施翰墓旁,命子孫祭祀,世代不替。他是一個有氣節的人,是魯迅先生所稱贊的“敢撫哭叛徒的吊客”。
鄭啟父子堅持遺民立場,一生不與清廷合作。但時過境遷,鄭溱的兒子鄭梁(1637—1713)已不再反對清朝,他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考中進士,任高州知府,不滿三年,因父親不愿享用他做官得來的清朝俸祿,便幾次向朝廷辭官,欲回家盡孝。誰知朝廷批文剛下來,鄭溱去世的訃告也到了高州,鄭梁萬里奔喪,哀痛萬分。辦完喪事,人也昏死過去,在床上躺了十九日才蘇醒,從此半身癱瘓,改名鄭風,字半人。鄭梁不但是一位孝子,而且也很敬重自己的老師黃宗羲。宗羲去世,他伏于墓上慟哭,心喪三年。按縣志記載,半浦有二老閣,是鄭梁的兒子鄭性奉父命所建,一為藏書,二為供奉先師黃宗羲及其祖鄭溱。清代學者全祖望著有《二老閣藏書記》。
上一篇:慈城《勸孝《琵琶記》在慈城》
下一篇:慈城《向家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