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半城
“馮半城,俞一角,張王李姓拼一角”是一句慈城老話,意思是馮姓人家占了慈城的半座城,馮姓是慈城的第一大姓?!断线z聞集錄》亦云:“馮氏于溪上門第推第一”,也是說慈城馮氏在老慈溪縣范圍門第堪稱第一。
自明嘉靖以來,僅屬統宗祠下馮燮一脈的慈城馮姓名人就有布政使馮叔吉、襄陽知府馮若愚、天津巡撫馮元飏、兵部尚書馮元飈、名士馮元仲等。如今慈城小東門一帶有福字門頭、布政房、馮宅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都屬于“馮半城”。
馮燮,字光茂。據縣志記載,他“九入棘試,終不遇”。按科舉每三年一次計,他考了9次,至少過了27年,還是沒能獲得一官半職;后來做大官的是他的兒孫們。雖然考運不佳,但他這人很有膽略,有號召力。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突襲慈城,居民們猝不及防,死傷無數。當時馮燮正在家中擺酒宴客,危急時刻,他沉著指揮部族子弟進行防御,守住街巷路口,使倭寇不敢來攻,保住了以他家為中心的一大片街區。倭寇退走后,鄉紳們商議要不要建城墻防御:有人主張亡羊補牢,趕緊建城墻;也有人擔心倭亂之后民生艱難,財力不足。這時,馮燮率先捐出自家土地,用于建城墻,為全縣士紳帶了一個好頭,使慈城城墻得以迅速建成。
馮燮的長子馮叔吉,字汝迪,二十歲就參加了鄉試,成績排第四名,第二年成進士。就考運而言,比他父親強多了。叔吉官至湖廣布政使,相當于現在的正部級干部。本來還有上升空間,他卻主動辭官回鄉了,那年他剛滿五十歲。也是在那一年,他的長子馮若呂也考中了舉人,叔吉高興地說:“我二十出頭做官,五十歲辭官歸里,老天對我太眷顧了。”于是將堂屋取名“留余”,意思是為子孫留余慶,語出司馬光《家范》——司馬光的父親做了侍從之后常說:“吾所得已多,當留以子孫?!笔寮o官后不斷做好事,荒年賑災,救人無數。沒過幾年,他的二兒子馮若舒也考中進士,喜報傳來,叔吉燒掉債券,為窮人免除債務,減免田租十分之二,又在西門外建漏澤園,為窮人提供叢葬地。
馮叔吉的親弟馮季兆,是一位舉人,曾任工部司務,官不大,但至孝。當年聽說倭寇襲擾慈城,他立即動身,跋涉千里回家照看父母,所幸父母都安然無恙。后來母親病重,他祈禱上蒼,愿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母親的壽命。奔父喪那次,由于趕路匆忙,乘坐的船沉沒,差點喪命。他教子有方,兒孫們都很有出息。
馮宅
馮季兆之子馮若愚,字明甫。曾任襄陽知府九年,為官正直。當時襄陽富裕,朝中宦官視為奇貨,打著奉旨開礦的幌子,到襄陽肆意提高稅賦,還召集一幫亡命之徒充當爪牙,四處為非作歹。若愚雖然拿這些皇帝派來的宦官沒辦法,卻找準機會,抓住宦官的爪牙數十人加以嚴懲,將他們綁上石頭沉入江中處死,全郡老百姓拍手稱快。不過他也因此得罪宦官勢力,雖然政績卓著,卻多年得不到提拔。他的兩個兒子元飏、元飈,一個是都御史,一個是兵部尚書,人稱“大小馮君”,都是對明王朝的最后存亡起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馮宅俯瞰圖
馮元飈,字爾弢。他是崇禎朝十七年間任命的十四位兵部尚書中的第十三位。崇禎十六年(1643)前后,明王朝已風雨飄搖,元飈抱病就任兵部尚書。當時他的戰略方針是以孫傳庭治兵關中牽制李自成,以左良玉堅壁襄陽專辦張獻忠,打一場持久戰。他反對不切實際的速勝論,認為遼東戰亂二十年,明軍之所以多次潰敗,就因為急于求成。他甚至用自己的性命擔保:“皇上如必以戰速為利,遲為鈍,請先收付臣獄,一戰而勝,斬臣可也?!笨上恼_主張沒能實行多久。在他生病期間,崇禎帝嚴令孫傳庭出戰,重演了唐玄宗強令哥舒翰出潼關迎戰安祿山導致潰敗那一幕:孫傳庭兵敗戰死,崇禎帝失去了最后一張王牌,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此后元飈病情更加嚴重,他推薦史可法、李邦華繼任兵部尚書,但崇禎帝偏偏相中了后來“率先從賊”的張縉彥。元飈拖著病體回鄉,途中得知崇禎帝吊死煤山,不到六個月,他也在痛苦憂憤中去世,年僅四十七歲,臨終留下遺言:穿喪服入殮,去向先帝請罪。
元飈的長兄元飏曾任天津巡撫。在李自成進攻北京前夕,元飏預感京城會守不住,他向崇禎帝建議:他已準備海船200艘,皇帝可以從海路撤退至南京,這樣至少還能守住江南半壁。但此時崇禎帝堅持“國君死社稷”,非但自己不走,也不讓已經15歲的太子到南京去。結果北京陷落,幾個皇子全部下落不明。于是在南京的大臣只能擁立昏庸無能的福王即位,任由馬士英、阮大鋮等一幫奸臣胡作非為。很快,江南半壁也丟了。
明朝滅亡,從此中國開始了長達二百六十年的清朝統治,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認為:這一場變故乃是“種族的悲劇”。元飏、元飈兄弟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他們的忠言奇謀未被采納,否則這場“種族的悲劇”就有可能避免。
明末文豪錢謙益曾為好友元飏撰寫墓志銘,說二馮兄弟極為友愛:兄教弟學業,弟早于兄考中進士,兄弟倆令名遠揚,被人比作漢代“大小馮君”,連皇帝都知道他們的賢名。黃宗羲《思舊錄》回憶二馮兄弟,也說他們彼此非常友愛:兩家兒女一起吃飯,衣服換著穿;弟侍兄如父,娣敬姒如母。兄病重,弟貴為兵部尚書,親自侍疾;兄病故,弟僅過了七日,也隨兄而去。
元飏之子馮愷琦也是一位孝子。因痛念父親壯志未酬,他一生都穿喪服以示悼念,并以此抗拒清初的“剃發易服”——因當時規定“居父母之喪者不剃發”。元飏葬于慈溪小漁山,愷琦自號“漁山稚子”,以此表示對父親永遠的懷念。
一、貞節坊
在慈城金家井巷口有一座貞節坊,上面鐫刻“旌表明故儒馮若陶妻陳氏之門”。坊表的主人馮若陶妻陳氏,也就是馮叔吉的兒媳,名士馮元仲的母親。
據縣志記載,馮若陶嗜酒如命,妻子陳氏多次相勸,皆不聽,最終死于酗酒。那年陳氏才二十四歲,也想一死了之。這時公婆把她四歲的兒子馮元仲牽到面前,陳氏頓時醒悟,跪在丈夫靈柩前默默祈禱——保佑孤兒長大。為了兒子,她要堅強活下去。從此嚴格督促兒子讀書,終于把他培養成了一代名士。她也因守節撫孤獲得旌表。
馮元仲,字次牧。明朝的滅亡斷送了他的仕途,從此作為遺民,隱居慈城小東門外湯山。他將湯山改名天益山,筑天益山堂;旁有元代善士陳紹當年的望煙樓。元仲曉起登樓,看見城中人家無炊煙者。就給人家送去錢米。有一年鄉里鬧饑荒,元仲設粥廠賑災,他和友人前去察看,發現有位書生一臉饑容,卻還不好意思上去領粥吃。元仲大聲招呼他說:“粥煮得不錯呀,為什么不一起來吃?”自己先盛一碗吃,友人們也都一起吃了;這時那個書生才放下面子,去吃了個飽。有房客帶著母親租住元仲的房子,好幾年付不起房租,后來實在不好意思了,只能偷偷溜走,暫住在城門樓里。正值歲末,元仲得知消息后親自冒雪前往,硬把那對母子請了回來,非但不收房租,還送給他們米和肉。
后來元仲家業中落,卻一點不放在心上,非但不去向人家討債,還把別人當初寫給他的欠條當窗紙糊起來擋風。有人說元仲是一個敗家子,其實他就像孔子的高徒子貢的后代端木叔——生前仗義疏財,死后無錢下葬。墨子的學生禽滑釐批評端木叔,說他:“狂人也,辱其祖矣?!笨鬃拥脑賯鞯茏佣胃赡緟s說:“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薄僖卜Q得上是一位“德過其祖”的達人了。
馮岳彩繪臺門正門
二、馮岳彩繪臺門
由小東門馮宅往太湖路方向,有一座馮岳彩繪臺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人馮岳,字望之,官居南京刑部尚書。光緒《慈溪縣志》有“馮燮傳”,稱馮燮“與從兄岳、璋齊名”,可見他們是同族。自明嘉靖以來,光他們這一脈就出了兩個尚書,所以稱“南省名家”。
馮岳的曾祖馮民,字天民。明英宗時曾以征辟參加廷試,因縱論時事遭權相嫉恨,未能授官。當時的兵部尚書項忠稱他有王佐之才,很替他惋惜。馮民歸里后潛心研究儒學,被學者尊稱為惜陰先生。
馮岳的祖父馮鈍,字伯聰。遠赴福建擔任縣學教諭六年,樂育英才,經常用自己微薄的薪金資助寒門貧士。在他告老還鄉后,當地諸生將其牌位供奉于名宦祠。
馮岳的曾祖和祖父均無赫赫功名,縣志記載他們的事跡,意在告訴后人:馮岳的功名節操堪稱慈城人的驕傲,然而就像芝草醴泉不會無緣無故出現,一定是祖先積德,才能養育出馮岳這樣的完人。
馮岳彩繪臺門是浙東明代門樓彩繪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處
馮岳確實是一位十分完美的封建時代的循吏。《明神宗實錄》稱贊他“素負清望,兼富軍功,在朝在鄉,居然型范,士論重之”。關于他的事跡,縣志及《南京刑部尚書馮公岳家狀》主要講了四件事:一是恤刑清理積案,釋放大批被關押的窮人,前后達一千五百余人;甚至自己掏錢為囚犯贖身,江西、山東兩省監獄為之一空。二是擔任湖廣川貴總督,統兵四萬平定湘黔叛亂,指揮部將斬殺萬余人。三是非常清廉,雖官至尚書,壽終時卻連棺材都是借的,“篋中所遺僅一縑,至假棺以殮”。馮岳擔任順天府尹時,當國者貪得無厭,馮岳去見他,只送他兩條手帕,還笑著說:“京兆二帕,乃重于百鎰?!彼氖堑滦型昝?,做官三十年,從未因過失遭彈劾,這在當時官場是極其罕見的,因此被稱為“完節尚書”,故居稱“完節坊”。馮岳享年八十七歲,是“無疾端坐而逝”。
馮岳功名赫赫,他的兒孫均得以授官:長子馮熙皞,官至南京后軍都督府經歷司都事;次子馮熙采,官至云南鶴慶知府;孫子馮宇,官至常州通判。
在馮岳彩繪臺門東邊有一口“三娘井”,民間傳說著名的“三娘教子”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而這個“子”就是馮岳,“三娘”是他的后母。但這個傳說并不見于方志記載。
三、名賢世家
除了馮岳、馮燮一脈,“馮半城”里還有一脈被稱為“名賢世家”。據專家考證,當代著名文學家馮驥才先生祖籍慈城,其直系十七代祖是明淮王府長史馮厚,即“名賢世家”第一代。而馮厚的父母也是一對孝子節婦。
馮厚的父親叫馮黓。馮黓少年時,他的父親謫戍貴州,再也沒能回來。馮黓從小就非常孝順母親,愛敬兄長,可他的兄長脾氣很壞。有一次,兄長揪住他的頭發要打他,馮黓急忙拔下頭上的鐵簪插進墻縫里,兄長見狀打得更兇了。到第二天,兄長遇見他還罵:“昨天你還想挖墻上的石頭砸我?”馮黓說:“是我怕頭上的鐵簪刺傷你的手,所以拔下來插進墻洞里?!毙珠L不信,直到找到墻縫里插的鐵簪,才感到很后悔。后來他的兄長也獲罪謫戍燕京。馮黓聽說兄長在那邊病得厲害,就去對母親說:“雖然很不愿意離開母親,但兄長那邊缺衣少食,只能由我給他送去。”他怕母親擔心,沒有說起兄長病重的事。臨行前,他再三囑咐妻子潘氏要照顧婆婆,妻子拿出僅有的陪嫁首飾給他當路費。來到燕京,他頂替兄長服役,不幸死在了那邊。
馮黓替兄頂罪,一去不返,當時妻子潘氏正懷孕,家徒四壁,無依無靠。而潘氏發誓道:“丈夫為義而死,我也決不因貧困改節?!彼聝鹤玉T厚,撫孤守節,晝夜紡績,供兒子讀書。后來馮厚因通曉經學,品行端正,被皇帝選為淮王府伴讀,遷長史,做了明朝藩王的老師。馮厚事母至孝,潘氏苦盡甘來。
馮厚之子馮鋼,字尚堅。他子承父業,也在淮王府任職。當初寧王朱宸濠向淮王府索取瑤琴,被馮鋼拒絕;又請旗纛,馮鋼直言:“這不是請隧問鼎,圖謀不軌嗎?”明確指出宸濠有謀反之心。宸濠非常恨他,暗地里將他抓到寧王府拷打。馮鋼堅貞不屈,朱宸濠沒辦法,只能將他放回。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無道,起兵造反,卻只過了四十三天,就被王陽明俘獲,押送至北京處死。當初就因為馮鋼堅持原則,阻止淮王與寧王來往,才使得淮王沒有因寧王謀反而受到牽連。
馮鋼之子光浙,光浙之子馮柯,也都在藩王府任職,做那些不成器的藩王的老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濟世才能的發揮。
馮柯之子馮烶,萬歷十三年(1585)考中解元,萬歷二十年(1592)成進士。他擔任縣令時平反冤案,釋放了一百多蒙冤入獄的人,這些人為表示感恩,均自愿改姓為“烶”。他為官二十年,民懷其德,而自己家里沒有良田美宅。他把祖產讓給兄長,甚至拿出自己妻子的首飾來救濟族人。
馮厚、馮鋼、馮光浙、馮柯、馮烶,一家五代人相繼名列于本縣鄉賢祠內,所以被稱為“名賢世家”。
四、棄子救母
《明史·孝義傳》里有一個關于慈溪孝子馮象臨的故事。
馮象臨的父親馮任,字重夫。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以邊才擢副都御史,巡撫永平及山海關,設水師,練火陣,筑南北翼兩城,葺治城墻千余丈,曾幾次打敗清軍入侵。在任五年,以積勞乞歸。在他去世前兩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前三年,他還有機會出任兵部尚書——“辛巳(1641),推中樞,堅辭不出?!敝蟛庞兴淖迦笋T元飈抱病擔任崇禎朝的倒數第二任兵部尚書。
馮象臨是一名秀才,曾隨父親暫住京城官邸。一天夜里突遇火災,象臨先從火焰中背出母親,又沖入火場背出父親,挾出弟弟,此時半身已嚴重燒傷。聽聞妹妹還在里面,母親哭著要親自去救,象臨最后一次沖入烈焰去救妹妹,自己終因燒傷過重不治身亡。
馮象臨的妹妹馮魁姐,那年才十四歲?;馂陌l生時,象臨冒死來救,她卻以不合禮教拒絕逃生,說:“吾衣裳不具不可起,且不可就兄抱。為我謝父母,有死而已。”——寧可被燒死,也不愿沒穿好衣服就讓哥哥抱出去。今人可能認為她很迂腐,古人卻將她比作春秋時宋國烈女伯姬——“君子以比宋伯姬之烈”。
馮象臨的曾祖馮世杰,也是一位孝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突襲慈城,世杰扶著母親、背著幼子逃命。倉皇間,母親掉進水里,世杰趕緊將她救上岸,可是母親衣服全濕,穿在身上很重,再加上受了驚嚇,更走不動了。情況萬分緊急,世杰毅然丟下幼子,背起母親逃命,入夜抵達住所。不多久,他的弟弟把被他丟棄的幼子也給抱回來了。全家人劫后重逢,驚喜萬分——鄉人們也都說這是馮世杰孝感所致。后來,因孫子馮任做了大官,世杰也因此獲得朝廷追封。
五、“馮半城”的慈善故事
馮制,字公初。宋仁宗康定年間,慈溪發生嚴重饑荒,馮制家有谷糧數千斛,全部捐出用于賑災,救活饑民百余家。他家農田旁有古陂,縣令牟經尊師重教,將古陂送給鄉先生王致、楊適耕種,但附近農民幾次搶奪古陂蓄水。為避免用水糾紛,馮制帶領附近農民修整古渠,引江潮水灌溉,從此附近農民再也不用搶水了。王致、楊適為了感謝馮制,愿割讓一部分陂田作為壽禮,馮制堅辭不受。在錢塘的時候,有朋友錢寺丞遭人逼債,馮制代為償還。他一生做好事無數,弟弟、兒子、侄子相繼考中進士,印證了“好人必有好報”這句老話。
馮世泰,字子明。佃農王某因私自販賣獲罪,被迫賣妻還債,世泰代為償還。后來王某生子,取名“馮生”,以此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他曾于蛟川西南二十里重建廢橋,人稱“馮公橋”。
慈城東懸嶺是古時候的交通要道,常有猛獸出沒。馮覺曉在此捐地建萃緣庵,召僧人居住,從此猛獸匿跡,行人亦可借萃緣庵遮風避雨。鄉人敬仰他的美德,公舉他為鄉飲賓。
馮云祥是清代大富商。道光咸豐年間,他為清政府捐了數十萬兩銀子作為兵餉;寧波府所屬六縣富商,就數他捐得最多——“輸餉至數十萬金,為六邑倡?!睘榱吮硎惊剟睿逭氐亟o慈溪縣增加了10個縣學生名額。除了輸餉,他還重建慈湖書院,置學田,修文廟,前后捐銀無數。
六、“馮半城”的清官循吏
馮芳,字德秀。永樂十五年(1417)舉于鄉。宣宗時赴吏部應選,當時太后發愿大規模抄寫佛經,挑選貢士中擅長書法的人來為她抄寫,完成之后可享受進士待遇,機會難得。馮芳是被選中的三十三人之一,而他卻向皇帝上書推辭,說:“微臣若因抄寫佛經獲得官職,那還要十年寒窗讀圣賢書干什么?萬死不敢奉詔?!被实勐犃擞趾脷庥趾眯Γf:“真是迂腐透頂死腦筋的舉人啊,既然放棄機會,就讓他去教書吧?!庇谑侨嗡拇ㄩL樂訓導,轉河南洛陽教諭,前后十八年一直沒有獲得升遷。那些讀書人敬仰他義不茍取的品德,稱他長壽先生。
馮涇,字伯清。正德九年(1514)進士,曾任禮部員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江彬慫恿武宗巡游江南,馮涇與同僚竭力勸阻,惹得皇帝大怒,被罰跪午門五日,復廷杖五十。馮涇體弱,受完廷杖后高喊“江彬誤國”,氣絕身亡。他死后,因家貧,家人竟無力將其靈柩運回故鄉安葬。
馮成能,字子經。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清官海瑞因犯言直諫觸怒皇帝,不但挨了廷杖被關進監獄,還可能被處死。成能與同鄉顏鯨在朝堂上呼吁,說:“海瑞說出了我們這些諫臣該說卻不敢說的話,現在,我們怎么能眼睜睜看著皇帝錯殺忠臣呢?”大臣們被感動了,紛紛向皇帝請愿,終于保住了海瑞的性命。
馮萼舒,字韡卿。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曾任太平知府。有一次官署火災,延燒至監獄,萼舒把所有囚徒都轉移到監獄外面。等火熄滅,所有囚徒自動入監,無一人逃走。人們都說是萼舒的仁德感化了囚徒。萼舒的父親馮起綸、兒子馮佩實都是進士。
明代《暖姝由筆》記載一個慈溪馮元孝判案的故事:元孝為知縣時,有鄉民來打官司,說兩家牛打架,一頭牛被另一頭牛頂死了,問大老爺怎么辦,元孝批云:“兩家牛斗,一死一生。死者同剝,生者同耕。”意思是被頂死的牛兩家分著吃肉,活著的牛兩家共同使用。短短十六字的判決,體現了民法“過失相抵”的原則,使兩家都能接受。
上一篇:慈城《倭寇屠刀下的12位孝子》
下一篇:慈城《劉氏貞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