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屠刀下的12位孝子
倭寇,指元末到明中葉多次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無惡不作的強盜。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曾兩次突襲慈城,殺人無數。《明史·孝義傳》記載:“當是時,倭亂東南,孝子以衛父母見殺者甚眾。”當時有很多孝子為了保護父母親而被倭寇殺害。這樣的孝子,在慈城地區就有十多位:
向敘,屬于慈城大耐堂向氏,是一個秀才。倭寇突襲慈城,他扶著母親出城逃命,不幸被倭寇截住,向敘跌倒在地,倭寇舉刀砍向他的母親,他急忙爬起抱住母親的脖子大喊:“寧殺我,不要殺我母親。”倭寇殺死向敘,向母得以幸存。
王應麒,十七歲那年,倭寇闖入慈城,應麒扶著母親姜氏、嬸嬸余氏想躲到鄰家園子里去,被倭寇發現,拔刀追來。余氏投水自盡。應麒為保護母親,用身體擋住倭寇屠刀,母子均傷重而死。
倭寇襲來,馮履祥與父親一起逃命,不幸被倭寇截住,其父被砍成重傷。履祥用身體護住父親,哀求道:“別殺我父,寧殺我。”不幸被倭寇殘忍殺害。
倭寇闖入慈城北面的鳴鶴鎮,七十多歲的沈良十背著九十多歲的老母逃命。實在走不動了,就在一間山舍里歇息。第一批倭寇追來了,良十跪地請求不要殺害老母。倭寇見兩個都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舍之而去。第二批倭寇也是如此。良十因母親口渴,出來找水。這時第三批倭寇來了,舉刀砍向沈母,良十用身體護住老母痛哭,不幸被倭寇殺死。老母幸免于難。
劉廷儒,十五歲那年,倭寇闖入慈城,舉刀刺向其祖母,廷儒用身體擋住倭寇屠刀,血流而暈。倭寇以為他死了,丟下祖孫倆離去,祖母幸免于難。
劉逢潤的父親倉皇逃命,被倭寇截住,索要錢財,劉父囊無分文,倭寇舉刀欲砍。這時逢潤從后面趕來,號哭道:“不要殺我父,寧可殺我!”用身體護住父親。倭寇舉刀亂砍,父子一同遇害。
倭寇突襲慈城,王伯化扶著母親逃向城外,同行的鄉鄰說:“倭寇追上來了,何不自己逃命?”伯化說:“母親活著,我就活著,怎能丟下母親自己逃生?”鄉鄰蹚水田逃命走了。仆人又說:“倭寇到跟前了,母子二人恐不能相顧。”意思也是叫他們母子分散逃命,仆人說完也逃走了。伯化獨自扶著母親繼續前行,這時母親也對他說:“母子同死無益,你快逃走,記得回來給我收尸就行!”伯化邊哭邊扶著母親死不放手,終于被倭寇追上了,伯化沖著倭寇大喊:“給你們錢,不要傷害我母親。”倭寇舉刀向他母親砍去,伯化用身體擋住,不幸遇害。倭寇見伯化已死,紛紛只顧搶錢。伯化母親因此躲過一劫,此后又活了十六年。
曾任慈溪知縣的潘汝楨寫過一篇《烈孝龍川王公碑記》,將王伯化與董孝子的命運作了對比:董孝子為母報仇,甘愿以命抵命,最終獲得赦免;伯化哀求倭寇不要殺害母親,自己卻被倭寇殺死;這也許就是命。然而董孝子遇赦,母死不能復活,他有終天之悲;伯化赴死,卻使母親多活了十多年,可謂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乃是不幸中的大幸!
倭寇來襲,馮校與哥哥馮榮交替背著母親逃命。半路遇見倭寇,兄弟倆哀求倭寇不要傷害母親。可能因為搶了很多財物,此時倭寇已經沒心思殺人了,反倒扔過來一塊錦帕用來給馮母遮面擋風,卻又強迫馮榮去給倭寇挑擔。這時馮校苦苦乞求,讓他代替哥哥,倭寇居然也被感動了,便放了他們。
倭寇來襲時,因父母親年邁走不動,馮覺曉全家只能躲在家里。倭寇闖進家門,舉刀行兇,覺曉伸長脖子請求代父母死,倭寇被感動了,放下屠刀,抱起覺曉的幼子看了又看,連聲說好,出門時又用刀在馮家門柱上砍了一個記號,示意倭寇以后不要再進這家打劫。鄉鄰知道了,都躲到覺曉家里,幾百人幸免于難。
倭寇來襲時,馮世杰扶著母親,背著幼子逃命。母親不小心掉入水里,世杰將她救上岸;這時母親衣服全濕,又受了驚嚇,更走不動了。倉皇之間,世杰毅然放下幼子,背起母親逃命。夜里到達臨時避難所,不一會兒,世杰的弟弟背著被世杰丟下的幼子也來了,一家人劫后團圓,真可謂幸運。
從馮世杰“棄子救母”可以看到,在古人心目中,如果父母與妻子兒女同時遇險,作為孝子必定先救父母。類似的例子還有光緒《慈溪縣志》記載的孝子裘永明的故事:
家中失火,永明背起母親逃命,其他什么都不管了。面對妻妾抱怨,他說:“當時只顧得上母親,根本顧不上你們。”
還有一位孝子應允生,家遇大火,先把父母救出,兒子卻被火燒死了。他怕父母傷心,就謊稱兒子寄養在外婆家了。
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現代,在老人與孩子之間,今人可能會選擇先救孩子。其實,情急之下選擇先救誰都不算錯,只有丟下老人與孩子只顧自己逃走才是自私的行為。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就說過:“在任何社會制度中,自私都是最大的不道德。”
上一篇:慈城《倒墻缺俞家》
下一篇:慈城《馮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