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孝故事十則
佛教也講慈孝,如佛經中的“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這是講孝;“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這是說慈。由于佛教的廣泛普及,古代慈城地區產生了不少佛教慈孝故事,如:
一、蒲庵
元朝時,慈溪定水寺來了一位高僧住持,法號“見心來復”。因為戰亂,不能回江西老家探望母親,于是在澗水以東造了一間庵堂,取名“蒲庵”,以表達和當年陳尊宿一樣思念母親的心情。陳尊宿是唐代高僧,浙江睦州人,住持開元寺時,曾親自織蒲鞋賣給過路人,以所得奉養老母,人稱“陳蒲鞋”。
有人認為和尚出家就是拋棄父母、六親不認,但見心來復禪師和陳尊宿一樣,雖然做了和尚,仍然思念父母,不忘盡孝。可見佛教也講孝道,佛門也有孝子。
二、退還布施
南宋紹熙年間,有一位法因法師,出自慈溪顧氏。他出家后每次遇到別人向他和寺廟捐贈,都覺得過意不去,說:“佛祖傳下來的規矩,出家人須以乞食為生。我何德何能,就這樣坐享別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因此他經常拒收捐贈,萬不得已也只收下其中一小部分。他的住所很簡陋,有人要替他新裝修一下,他說:“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我們的肉體不需要這么多享受。”法因法師倡導節儉的生活方式,也是愛惜民力的慈悲精神的一種體現。
三、何待行時方自在
南宋鄞縣鄉賢樓鑰的《攻媿集》有一首《題慈溪張氏坐化頌》,前面有序:“慈溪董君之妻張氏坐化,作頌云:有身有苦,無身無礙,撒手便行,這回自在。柏泉諸人稱之為下一轉語。”接著樓鑰寫道:“苦是自苦,有誰縛汝。礙是自礙,非身為害。既知一物本來無,何待行時方自在。”說慈溪董君之妻張氏坐化了,死得很莊嚴,之前她寫過一首偈頌,大意是說:人因為有這個肉體,有各種欲望,所以才痛苦;現在好了,撒手西去,終于解脫了。柏泉諸人就認為這個張氏大徹大悟了。但樓鑰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人的肉體并不是痛苦的根源,拔除苦難并不一定要消滅肉體;人活著的時候就能獲得自在,并不一定要等死后。這是教人快樂生活的入世哲學,也是對人生的慈悲開示吧。
四、三塔之廬
南宋紹興年間,樸禪師曾經住持慈城南邊的蘆山寺。當時有一些大和尚預先為自己修建墓穴,他對這種做法很反感,說:“山林面積有限,墳墓數量年年增加。如果每個人都大修墳墓,這樣下去山林怎能容得下?”于是創建三塔之廬,將住持、僧人、信徒的骨灰分別集中存放在這三座塔里,人們都稱贊他這種節約環保的殯葬方式。
古人多主張厚葬,以表達對去世親人的孝思。但厚葬過于鋪張浪費,當時連活人生活都很困難,還把大量財力用在死人葬禮方面,這就太不合適了。樸禪師的做法可謂領先于他那個時代。
五、血盆齋
烏本良,元末慈溪人。十歲的時候聽僧人說:孩子如果能堅持吃素三年,不吃魚和肉,就能保佑母親去世后不下地獄。這就是《血盆經》所謂的“血盆齋”。烏本良信以為真,從此不再吃魚和肉。父母心疼他,怕他沒力氣讀書,勸他不要持戒。而他卻認為,為了父母,自己吃這點苦是應該的。
其實據考證,《血盆經》并非佛教經典,而是后人偽造的。這就像有些迷信活動看起來好像是佛教里的,其實并不屬于佛教。
六、刺血寫經
樂堯相的母親愛吃花紅果,但夏天過去,這種水果就沒有了。他聽人說杭州蕭山那里還有出產,于是晝夜兼程,來回走了三天三夜,終于找來了花紅果。母親又高興又心疼,感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后來他母親患上了一種怪病,久治不愈。堯相禱告上天,刺破皮膚,用自己的鮮血當墨水抄寫《心經》。他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古人大都相信抄寫佛經可以為父母去除災難,增長福德。
七、本如悟道
本如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高僧,宋代慈溪人。光緒《慈溪縣志·方外》記載了他的故事。本如曾經向師父法智討教佛法的奧秘,法智說:“你先給我打工三年,我再跟你說。”他老老實實干了三年雜活,又去討教。這時法智大喝一聲:“本如!”也就是只喊了一聲他的法號,本如頓時就悟得佛法的奧秘了。于是他寫下一首偈頌:“處處逢頭路,頭頭是故鄉。本來現成事,何必更思量。”法智看了以后表示贊許,說本如真的明白了。
這是一段著名的佛門公案,就我們理解,它對于人生的慈悲開示在于:佛法的奧秘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修佛法也不過就是教人去除貪婪妄想而已。
八、家有活佛
樂志云妻魏氏,非常孝敬公婆。二十六歲時丈夫去世,有人勸她皈依佛門,她說:“家里的公婆就是活佛,何必非要去寺廟拜佛呢?”她是把公婆當活佛一樣來孝順了。古人常說:“善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佛經上說:“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在佛家看來,像魏氏那樣孝敬公婆,其功德就和供佛是一樣的,不是非要拜佛念佛才算有功德啊。
九、把苦賣掉
近代慈溪有一貧婦,兒子不孝順,生活不如意,她就去向一位僧人訴苦。僧人說:你把苦賣掉吧,賣給阿彌陀佛;只要每天念阿彌陀佛,向往西方極樂世界,到你臨終的時候佛就會來迎接你,你就沒有苦惱了。
僧人說的這些話,在今人看來就像是大人哄小孩的童話,但對這樣一位無依無靠的貧婦而言,這些話就等于給了她一個信仰,讓她有勇氣活下去。對于生活在痛苦煩惱之中而又無力改變的人來說,皈依佛門也不失為一條解脫痛苦煩惱的途徑。
十、慈悲勝念千聲佛
清代慈城馮氏家族中有一位馮恭人楊氏,和許多吃齋念佛的老太太們不一樣,她從來不去寺廟拜佛。她說:宗族親戚中生活貧困的人很多,我要經常接濟他們。光靠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沒什么用,“燒香佞佛,無益也”。
依佛法觀點,楊氏雖然從不拜佛,卻有慈悲心腸,她的功德勝過那些缺少慈悲心腸的燒香念佛之人;她對佛法精神的理解也勝過那些所謂的“善男信女”。戲曲《琵琶記》里有一句名言:“慈悲勝念千聲佛,造惡徒燒萬炷香。”一邊干壞事一邊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也是逃不脫惡有惡報的結局的。
上一篇:慈城《云華善堂》
下一篇:慈城《倒墻缺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