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看生死,不因歲月無多而掛懷
原典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喪亂,其間與白刃為伍者,亦常數輩,幸承余福,得至于今。古人云:“五十不為夭。”吾已六十余,故心坦然,不以殘年為念。先有風氣之疾,常疑奄然,聊書素懷,以為汝誡。
譯釋
死亡,這是人常有的事,不可避免。我十九歲的時候,正值梁朝動蕩不安,其間常出沒在刀光劍影之中,幸虧承蒙祖上的福蔭,我才能活到今天。古人說“活到五十歲就不算短命了”,我已年過花甲,六十有余,所以面對生死心里平靜坦然,不會因剩下的歲月無多而掛懷了。以前我患有風濕病,常懷疑自己會突然死去,因而姑且記下自己平時的想法,作為對你們的囑咐訓誡。
解讀
坦然面對生死
《滾蛋吧,腫瘤君》是一部曾經熱映的電影,影片以現實生活中29歲的樂天漫畫師熊頓為原型,講述了她患腫瘤后與非霍奇金縱膈淋巴瘤抗爭的故事。片中熊頓的樂觀開朗、對生命的不屈抗爭感染了很多人,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電影教會我們,在無常的生命中,我們要看淡生死,坦蕩接受生命賜予的一切,包括幸與不幸。即使不幸,也要樂觀面對,也要淋漓盡致地享受生命中的愛與樂,直到最后一刻。
衰老,乃至死亡,都是人之常事,雖然每個人都害怕衰老,懼怕死亡,總在想方設法挽留逝去的青春,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縱然害怕,但誰也不能阻止它們的腳步。
現實中,每次提到死亡這個名詞時,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失去、痛苦和黑暗,為此,死亡在人們心中便成了絕望的代名詞。人們自以為是地將自己束縛在想象的牢籠里,生出種種的恐懼,讓恐懼占滿了整個心房,滋生出無休止的抱怨來。其實,世上沒人知道死亡后人會去哪里,也不清楚是否能夠輪回轉世,它不過是另一種開始。
另外,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個是絕對靜止的,都在緊張不息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運動和變化便會生出一個詞:無常。生命是無常的,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人兒,在不經意間離開我們,面對生命的無常,我們感到痛徹心扉的無助,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像顏之推一樣,“心坦然,不以殘年為念”,淡看生死,不因歲月無多而掛懷。
《莊子》中收錄了一則關于生死苦樂的故事。
有一次,莊子準備去楚國,在路上看到了一個骷髏,枯骨看到莊子后便現出了原形。這時,莊子用鞭子敲了敲它,說:“先生這是貪生失去了真理,才落得如此下場嗎?或者是你生前遇到了亡國的大事,被人用刀砍殺成了如今這個樣子?又或者是做出了錯誤的行為,擔心會給父母、妻兒帶來災難,羞愧而死成了這個樣子?再者是因你遭受了寒冷、饑餓成了這樣呢?又或是終老而死,成了這個樣子?”
說完這番話,莊子撿起骷髏,并用它作睡覺時所用的枕頭。晚上,骷髏給莊子托夢,說:“從白天講話的情況來看,您應該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如你所說的那些,人活著是非常辛苦的,死后便沒有這些憂慮了,你愿意聽聽我這個死人的情況和我所明白的道理嗎?”
莊子爽快答道:“愿意!”
骷髏慢騰騰地說:“一人一旦死了,就再也不受國君的統治,也不受官吏的管轄;不再從事勞作,從此安逸地活著,這恐怕要比活著逍遙得多!”
莊子有點不相信,試探著問道:“若是我能夠讓主管生命的神仙恢復你的生命,讓你重新再活一回,你愿意嗎?”
骷髏想也沒想,直接回答說:“我怎么會拋棄現在快樂無憂的日子,而再次經歷世間的勞苦呢?”
人生前是如此的畏懼死亡,卻不知人死后也一樣地畏懼生存,并會想盡一切辦法遠離這個“活著”的世界。也就是說,恐懼是源于對未知事情的沒把握。越是無法控制死亡,就越恐懼死亡。
實際上,人的一生都活在欲望的追逐里。世上沒什么東西永遠是我們的,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永遠地存在,所謂死亡也不過是符合“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而已。生命的奧秘,只在一呼一吸間罷了,看似漫長的幾十年光景,卻如同流水般易逝。沒有煩惱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生命的自然現象,無須抱怨,也不必恐懼。只要生時能夠珍惜生命,死后也就無所遺憾了。
古人云:“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那些苦苦追求長壽的人,根源在于還未參透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生死的真諦,為此才會抱怨,才會怨恨自己的壽命過于短暫。
一天,佛祖將門下所有的弟子都叫到跟前,問道:“你們覺得這樣每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么?”
眾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為了溫飽,保全自己的性命。”
佛祖接著問道:“這樣說來,那世間的肉體生命能維持多久呢?”
一位弟子回答說:“細細算來,也就幾十年的時間。”
聽到這樣的回答,佛祖搖了搖頭,說:“你們還是沒有真正地領悟生命的真諦呀!”
另外一名弟子思考了半天,說:“人的一生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依然搖了搖頭,說:“還是不夠深刻,你只了解到了生命的智慧,但這也只是生命的表象而已。”
“噢,我知道了,生命的真諦在于飲食間,所以我們每天才要去化緣。”又有一位弟子欣喜地回答道。
“非也,人活在世上有很多事情要做,人活著并不只是為了飲食。”佛祖糾正道。
弟子們面面相覷,都是一臉的迷茫。正當大家不知該如何回答佛祖的問題時,有位負責燒火的弟子說:“我個人覺得,人的生命也就是在這個一呼一吸間了。”
聽到這樣的回答,佛祖突然笑了。
生不貪求,死不抱怨,過好生命的中每一天才是幸福,這也是對無常的生活最好的把握。如果我們將生死都參透了,那對于生活中的痛苦又有什么抱怨的呢?
其實,很多時候死只是生的一部分,人從出生到長大成熟再到死亡,這樣才算是完整的,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抱怨、恐懼都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如果能在現實中做到逍遙自在,也是對生命最好的愛戴。
看淡了生死后,我們自然會對塵世中的俗事看得淡一些,對于眼前煩心的事情抱有一顆平常心。這樣一來,面對人世間的生死也就多了一份從容和淡定,生活也因此而少了一份抱怨與煩惱。
顏氏家訓精華
人生是一場單向旅程,我們永遠無法活著離開這個世界,既然我們明白生命的不可持續,那么就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既然我們明白生命的無常,那么就要樂觀、坦然地面對生死,享受好今生的所有苦與樂。
上一篇:《活用知識,知識是用來實踐的》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